《念奴娇·夕阳底尽》
时间: 2025-01-25 00:49: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夕阳底尽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夕阳底尽,望楚天空阔,稀星帘幕。
暮霭横江烟万缕,照水参差楼阁。
两两三三,楼前归鹭,飞过栏干角。
霜风何事,绕檐吹动寂寞。
消散我已忘机,而今百念,灰了心头火。
对酒当歌浑冷淡,一任他懑嗔恶。
松竹园林,柳梧庭院,自有人间乐。
闲云休问,去来本是无著。
白话文翻译
夕阳已经落尽,远望楚地的天空广阔,稀疏的星星如帘幕般悬挂。
暮霭笼罩着江面,烟雾如万缕般飘散,照映着水面上错落的楼阁。
几只归来的白鹭,成群地飞过栏杆,映入眼帘。
霜风为何而来,轻轻绕过檐角,吹动了我内心的寂寞。
我已经消散了所有的烦恼,而如今心中百般思绪,犹如灰烬般熄灭了热情。
对着酒杯高歌,却感到无比冷淡,任由他人愤懑和抱怨。
松竹环绕的园林,柳树垂荫的庭院,自然有属于人间的欢乐。
闲云无需问询,来去之间本是无拘无束的。
注释
- 夕阳底尽:夕阳已落,象征一天的结束。
- 望楚天空阔:看向楚地的天空广阔,表达了辽阔的感受。
- 稀星帘幕:稀疏的星星如帷幕般,形容夜空的宁静与美丽。
- 暮霭:指傍晚的雾气,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消散我已忘机:我已放下了所有的烦恼与忧虑。
- 对酒当歌:意为面对酒杯高歌,表达一种洒脱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长卿,字希夷,号白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而又富有情感,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对人间乐趣的向往。
诗歌鉴赏
《念奴娇·夕阳底尽》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词作,赵长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揭示了内心深处的寂寞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夕阳底尽,望楚天空阔”,开头即以夕阳和辽阔的天空引入,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画面,逐渐引发对生命的感慨。诗人在描绘“暮霭横江烟万缕”的景象时,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随着意象的推进,归鹭飞过栏杆,霜风轻拂,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宁静的自然之中,“消散我已忘机,而今百念,灰了心头火。”在此,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烦恼的释然与淡泊,强调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最后,通过“闲云休问,去来本是无著”,诗人将心灵的归宿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洒脱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不仅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更在情感上深邃隽永,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阳底尽:描绘了黄昏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
- 望楚天空阔: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与自由的渴望。
- 暮霭横江烟万缕: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氛围。
- 消散我已忘机: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稀星帘幕”,形象地描写了星空的美丽。
- 拟人:霜风“绕檐吹动”,赋予风以情感。
- 对仗:如“两两三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在面对生活的纷扰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白鹭:代表纯洁与宁静,亦象征归属感。
- 松竹:象征坚韧与长寿,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归鹭”象征着什么? A. 归属感
B. 忧愁
C. 财富
答案:A -
“消散我已忘机”中“忘机”指的是什么? A. 忘记烦恼
B. 忘记时间
C. 忘记亲人
答案:A -
诗中“闲云休问”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生活的追求
B. 对自然的敬畏
C. 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乐趣的主题。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赵长卿与李白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激情,而赵长卿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名篇解析》
- 《赵长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