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其一 为寿》

时间: 2025-01-11 20:08:29

记河梁折柳。

问画堂乐事,燕鸿难偶。

十年谩回首。

但亭亭紫盖,差差南斗。

传闻小有。

种桃花、亲烦素手。

怪归来、道骨仙风缥缈,迥然非旧。

清昼。

江南如画,紫菊冬前,翠橙霜后。

扁舟渡口。

佳客至,奉名酒。

唤青鸾起舞,云窗月槛,一曲山明水秀。

笑相看、玉海别来,浅如故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 其一 为寿
作者:赵彦端 〔宋代〕

记河梁折柳。问画堂乐事,燕鸿难偶。十年谩回首。但亭亭紫盖,差差南斗。传闻小有。种桃花亲烦素手。怪归来道骨仙风缥缈,迥然非旧。清昼。江南如画,紫菊冬前,翠橙霜后。扁舟渡口。佳客至,奉名酒。唤青鸾起舞,云窗月槛,一曲山明水秀。笑相看玉海别来,浅如故否。

白话文翻译

在河边折下柳枝,问起画堂里的欢愉,燕子和鸿雁相遇却难以相逢。十年间我漫无目的地回首往事,只有那亭亭的紫盖花,隐约和南斗星相差无几。听说种桃花的事,亲手种下却又烦恼。归来时的道骨仙风缥缈,已然与往昔截然不同。清丽的白昼,江南如同画卷,冬前的紫菊与霜后的翠橙交映。扁舟停靠在渡口,佳客到来,奉上美酒。呼唤青鸾起舞,在云窗月槛下,奏响一曲山水的明秀。相视而笑,仿佛在问别后是否依旧如初。

注释

  • 河梁:指河边的桥梁。
  • 折柳:古时常用柳枝赠别,是一种送别的习俗。
  • 画堂:指装饰精美的厅堂。
  • 燕鸿:燕子和鸿雁,象征友情或相遇。
  • 紫盖:指紫色的花,可能是紫藤或其他花卉。
  • 南斗:南斗星,星宿之一,象征吉祥。
  • 道骨仙风:形容人的气质如道士般超凡脱俗。
  • 清昼:晴朗的白天。
  • 佳客:指良友或宾客。
  • 青鸾: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和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彦端,字伯龙,号独觉,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瑞鹤仙》是赵彦端为庆祝寿辰而作,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往昔的追忆。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瑞鹤仙 其一 为寿》是一首蕴含浓厚人情味的词作,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开篇以“记河梁折柳”引入,柳枝的折下既是告别的象征,也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画堂乐事”的询问,表明友人间的关心和珍重。

“十年谩回首”一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惆怅,十年虽长,回首却似乎是漫无目的的徘徊。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诗人将江南的美景与心境相结合,通过“紫菊冬前,翠橙霜后”传达出生命的轮回与四季的变幻,寓意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全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热烈的祝贺与欢庆,扁舟渡口迎来佳客,举杯共饮,唤起青鸾起舞,营造出一种欢快而又美好的氛围。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时光的流逝,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令人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河梁折柳”:通过折柳的行为引入,象征告别。
  • “问画堂乐事,燕鸿难偶”:寻问往昔的欢乐,却发现时光荏苒,难以再现。
  • “十年谩回首”:感慨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 “亭亭紫盖,差差南斗”:描绘自然景观,象征美好与吉祥。
  • “传闻小有”:提及桃花的传说,反映对自然的热爱。
  • “道骨仙风缥缈”:形容自身境界的提升,已然不同于往昔。
  • “江南如画”:描绘江南的美景,渗透着对故乡的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道骨仙风”比喻超凡脱俗的气质。
  • 拟人:“唤青鸾起舞”,赋予青鸾以人性的动作。
  • 对仗:如“紫菊冬前,翠橙霜后”,对称工整,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时间的流逝、人际的情感与自然的美好展开,表达了对友人寿辰的祝福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送别和情感的象征。
  • 紫菊:象征美好与高洁。
  • 青鸾:象征美好的愿望与祝福。
  • 江南:自然美景的象征,体现了诗人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折柳”象征什么? A. 送别
    B. 欢聚
    C. 争吵

  2. “江南如画”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什么情感? A. 厌恶
    B. 眷恋
    C. 不满

  3. “十年谩回首”中“谩”字的意思是? A. 不认真
    B. 漫无目的
    C. 思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情感细腻。
  • 杜甫的《春望》:反映对时局的感慨,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赵彦端与李白的作品在意境上有所不同,李白的诗多豪放,而赵彦端则更显细腻与婉约。通过对比可见两位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文学的力量:从古典到现代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