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争如不见?渐任时光凉炙炭。
忘却清妆,淡漠神情恨未忘。
谁能出我?沼绕游鱼驴绕磨。
无那深宵,冷笛西风捲叶飘。
白话文翻译:
争着如同不见?渐渐让时光带走炙热与寒冷。
忘却了华丽的妆容,淡漠的神情中满是无法忘却的怨恨。
谁能解我心?池沼边游鱼环绕,磨坊旁驴子低头。
无奈深夜孤寂,冷笛声伴着西风,卷起飘落的叶子。
注释:
- 争如不见:争着像是看不见一样,暗示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
- 渐任时光凉炙炭:随着时间的流逝,冷热的感受渐渐淡去。
- 忘却清妆:指打扮的华丽已不再,反映内心的失落。
- 淡漠神情恨未忘:虽然表面淡然,内心的仇恨仍未消散。
- 沼绕游鱼驴绕磨:描绘了宁静而平凡的生活场景,暗示内心的孤独。
- 冷笛西风捲叶飘:深夜的冷笛和西风带来的凄凉感,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与社会现象,风格多样,展现了现代诗歌的多元化。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九月,正值秋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在此时感受到了失落与怀旧,借助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对过往的思考。
诗歌鉴赏:
《减兰 九月十三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波动与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人以“争如不见”开篇,抒发了一种对往事的无奈与怀念,仿佛在诉说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淡化。诗中“渐任时光凉炙炭”的意象,既表现了时间带来的冷暖变化,也隐含着人生的无常。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将内心的情感描绘得愈发细腻,特别是“忘却清妆,淡漠神情恨未忘”,展现了表面淡然之下的深藏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沼绕游鱼驴绕磨”,则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无奈的生活状态,暗示着诗人的自我困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无那深宵,冷笛西风捲叶飘”结束,深夜的孤寂与清冷的笛声交织,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仿佛在诉说着追忆与失落。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生动的自然意象中,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情感、生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辨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争如不见:对往事的追忆与无奈,感受到时间的无情。
- 渐任时光凉炙炭:时间带来的温度变化,暗示情感的冷却。
- 忘却清妆,淡漠神情恨未忘:外表的淡然掩盖不了内心的痛苦与恨意。
- 谁能出我:对自我解放的渴望与困惑。
- 沼绕游鱼驴绕磨:描绘宁静的生活场景,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平静。
- 无那深宵,冷笛西风捲叶飘:深夜的孤寂与自然的凄凉感相互映衬,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炙热与寒冷,形象地表达情感的变化。
- 对仗:运用对仗的手法增强诗句的韵律感和美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与内心情感相互映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情感淡忘的思考,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内心的孤寂,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情怀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时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游鱼:代表自由与宁静,反映内心的渴望。
- 冷笛:象征孤独与凄凉,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争如不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愉快
C. 无奈
D. 激动 -
“忘却清妆”中的“清妆”指的是什么? A. 化妆品
B. 清淡的生活
C. 华丽的外表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冷笛”与“西风”传达了怎样的氛围? A. 温暖
B. 热闹
C. 凄凉
D. 欢乐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 《秋夕》 by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本诗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描写,但前者更偏向于对亲情的思念,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内心孤寂与对过往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流派与发展》
- 《卢青山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