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桃源(大石调)》
时间: 2025-04-28 02:45: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桃源(大石调)
作者: 张先 〔宋代〕
落花浮水树临池。
年前心眼期。
见来无事去还思。
如今花又飞。
浅螺黛,淡胭脂。
开花取次宜。
隔帘灯影闭门时。
此情风月知。
白话文翻译:
落花漂浮在水面,树影映在池边。
去年曾有心中的期盼。
见到来的人无所事事,离去时又让我思念。
如今花瓣再次随风飘飞。
浅色的螺壳和淡色的胭脂。
开花的时候正合适。
隔着帘子,灯影摇曳,闭门静坐时。
这种情感,只有风月知晓。
注释:
- 落花:指春天的花瓣,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的逝去。
- 浮水:指花瓣漂浮在水面,描绘出一种凄美的意境。
- 心眼期:心中所期待的情感或事情。
- 见来无事去还思:见到来的人没有事情可做,离去时却让我思念,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 浅螺黛,淡胭脂:分别形容色彩,前者指淡青色,后者指淡红色,表现温柔的美感。
- 此情风月知:这种情感只有自然的风月能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先,字公权,号天池,宋代词人,生于北宋时期,以词作著称,风格婉约,情感细腻,常写离愁别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张先的晚年,正值他情感经历较为丰富的时期,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
诗歌鉴赏:
《醉桃源》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出作者对往昔美好情感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孤独状态的感悟。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传达了对春天花开的期盼与对失去的感伤。开头的“落花浮水”意象,既有春天的美丽,又透出一种萧瑟的忧伤。接着,诗人回忆起去年的心情,表现出对某种情感的追寻与渴望,似乎在表达对某位特定人物的思念。
中间部分的“浅螺黛,淡胭脂”则通过色彩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朦胧而细腻的美感,仿佛在描绘一个女子的柔美与温婉。最后的“此情风月知”深刻地指出,虽然人世间的情感复杂难言,但自然的风月却能领会这份情感的深邃与细腻,留下了让人深思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花浮水树临池:描绘了春天的意境,花瓣漂浮在水面上,树影摇曳在池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 年前心眼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似乎有所期待。
- 见来无事去还思:人来人往,却没有实质性的交流,留下的是对往事的思念。
- 如今花又飞:当前的现实依旧是花瓣随风飘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浅螺黛,淡胭脂:细腻的色彩描写,传达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 开花取次宜:暗示花开之时,正是最美的时刻。
- 隔帘灯影闭门时: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空间,灯影摇曳,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此情风月知:总结全诗,表达情感的无奈与自然的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落花浮水”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风月被赋予了理解人间情感的能力,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浅螺黛,淡胭脂”,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带有忧伤的情感。
- 水:流动与变幻,象征时间的流逝。
- 树影:自然的陪伴,传达静谧与孤独。
- 灯影:象征内心的思考与孤独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落花”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美好事物的消逝
C. 人生的希望
D. 繁华的景象 -
诗中提到的“浅螺黛,淡胭脂”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哀伤
B. 温柔的美感
C. 激烈的情感
D. 生活的琐碎 -
“此情风月知”中的“风月”指代什么?
A. 人
B. 自然
C. 过去
D. 未来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张先的《醉桃源》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对爱情的渴望与悲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宋词的婉约风格与深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