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药鱼
作者: 皮日休
吾无竭泽心,何用药鱼药。
见说放溪上,点点波光恶。
食时竞夷犹,死者争纷泊。
何必重伤鱼,毒泾犹可作。
白话文翻译:
我没有耗尽水域的心思,何必使用药物来捕捉鱼?
听说在溪水上放生,波光点点令人厌恶。
吃的时候鱼们竞相游动,死去的鱼在水面上争相漂泊。
何必重伤鱼,毒水仍然可以作药。
注释:
- 竭泽心:指的是不惜耗尽水源的心思,形容一种贪婪和无情。
- 药鱼药:意指用药物捕捉鱼,带有对捕捞手段的批评。
- 点点波光恶:形容水面上的波光,暗示其美丽却让人厌恶,暗喻放生的无奈。
- 竞夷犹:夷犹指的是鱼在水中游动,形容鱼群的活跃。
- 重伤鱼:指的是对鱼类的伤害,强调捕捞的残酷。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涉及的典故,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生态的关心与保护的思想。在古代,渔业和水域管理常常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诗中通过对鱼类捕捞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唐代诗人,字太素,号云间,晚号山人,出生于长安。皮日休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对自然与生态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强之时,诗人通过对渔具和捕捞方式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捕捞鱼类的过程中所应持的态度。诗人开篇即表明自己并无耗尽水域的意图,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尊重与珍惜。接着,通过“点点波光恶”一句,诗人将放生与捕捞的矛盾凸显出来,波光虽然美丽,却暗含着对自然的伤害。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食时竞夷犹”,表现出鱼类在被捕捞时的生存竞争,生动地描绘出鱼类对生命的渴望,与此同时揭示了捕捞带来的残酷现实。最后,诗人以“何必重伤鱼”发出疑问,流露出对生态保护的深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上真挚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关切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批判,传达出一种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无竭泽心”——诗人自述内心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出不愿意以极端手段获取利益的态度。
- “何用药鱼药”——反问捕捞鱼类的手段,质疑使用药物捕捞的必要性。
- “见说放溪上”——提到放生的行为,暗示这种行为虽然善意,但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 “点点波光恶”——通过波光的描写,反映了对放生行为的复杂感受。
- “食时竞夷犹”——描绘鱼类在争取生存时的场景,呈现出生存的竞争与残酷。
- “死者争纷泊”——死去的鱼在水面漂浮,形成悲惨的对比,强调捕捞的后果。
- “何必重伤鱼”——质疑捕捞的必要性,流露出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 “毒泾犹可作”——将毒水与捕捞相联系,隐喻对环境的损害。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何用药鱼药”与“何必重伤鱼”来引发思考。
- 对比:生与死、放生与捕捞的对比,突显生态的脆弱。
- 形象化:通过生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鱼类的挣扎与痛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与保护,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应持有的谦卑态度,提倡珍惜生命,反对过度捕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药鱼:象征着捕捞的残酷与无情,暗示对生态的伤害。
- 波光:既代表自然的美,又蕴含着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 死者:象征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捕捞的态度是什么?
A. 积极
B. 消极
C. 中立
D. 忽视 -
“何必重伤鱼”这句体现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反思
C. 愤怒
D.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药鱼”指的是什么?
A. 鱼的种类
B. 捕捞方式
C. 鱼的食物
D. 生态环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反映了对生态与人类行为的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通过自然景色展现对生命的热爱。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皮日休的《药鱼》更为关注生态保护,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