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时间: 2025-01-11 10:16:38

抱杖立溪口,迎秋看塞门。

连山互苍翠,二水各清浑。

笛发孤烟戍,鸦归夕照村。

萋萋芳草色,终是忆王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抱杖立溪口,迎秋看塞门。
连山互苍翠,二水各清浑。
笛发孤烟戍,鸦归夕照村。
萋萋芳草色,终是忆王孙。

白话文翻译:

诗人手持拐杖,站在溪水边,迎着秋风,眺望着边塞的门口。连绵的山峦交错着苍翠,二条河流各自清澈而混浊。笛声在孤烟的戍楼上响起,乌鸦归巢时夕阳照耀着村庄。萋萋的芳草色,终究让我怀念王孙。

注释:

  • 抱杖:手持拐杖,象征老年或隐士生活。
  • 溪口:溪水的入口处,诗人所立之地。
  • 塞门:指边塞的门户,象征着遥远的地方。
  • 苍翠:指山色的青翠欲滴。
  • 清浑:清澈与混浊,形容水的状态。
  • 孤烟戍:孤独的烟雾升起在戍楼上,戍楼是守卫边疆的地方。
  • 夕照村:夕阳照耀着村庄,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 王孙:指王孙公子,常用来怀念故人,或显示身世的高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喻凫,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诗人可能在某个边远的地方,看到了自然的美景与人们的生活,触发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诗人以“抱杖立溪口”,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清冷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接着,通过“迎秋看塞门”,诗人将视线投向边塞,象征着对遥远地方的思念。连绵的“连山互苍翠”,展现了自然的壮丽,而“二水各清浑”则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两条河流的不同状态,彰显了诗人对大自然细腻的观察力。

随着诗句的深入,笛声与归鸦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具生活气息,笛音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戍楼的孤独与寂寞,而归鸦则象征着归家的温暖与人情味。最后一句“终是忆王孙”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对“王孙”的怀念,既是对往事的追忆,也是一种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抱杖立溪口:诗人手握拐杖,站在溪边,暗示年岁渐长,面对自然景色感慨万千。
    2. 迎秋看塞门:在秋天的时节,遥望边塞,传达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与思考。
    3. 连山互苍翠:描绘了山峦的层次感,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
    4. 二水各清浑:对比两条水流,表现出自然界的多样性。
    5. 笛发孤烟戍:笛声传来,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6. 鸦归夕照村:夕阳下,乌鸦归巢,象征归属与生活的温暖。
    7. 萋萋芳草色:芳草茂盛,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8. 终是忆王孙:对往事的怀念,感情深沉。
  • 修辞手法

    • 对比:如“二水各清浑”通过清与浑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对笛声的描写使其似乎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情渲染。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往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溪口:象征着人生的起点与流动。
  • 塞门:代表着外面的世界与人生的挑战。
  • 苍翠山峦:自然的永恒与壮丽。
  • 清浑之水: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孤烟戍:孤独与守望。
  • 夕照村:温暖与归属感。
  • 芳草:生命的回忆与延续。
  • 王孙:怀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塞门”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外面的世界
    C. 乡村生活
    D. 时光流逝

  2. “抱杖立溪口”中,抱杖的诗人处于什么状态? A. 年轻
    B. 旅行
    C. 反思与感慨
    D. 忧伤

  3. 诗中描绘的“二水各清浑”是为了表现: A. 自然的单一性
    B. 人生的复杂性
    C. 对水的喜爱
    D. 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兄弟情谊。
  • 《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宁静生活,情感基调相似,但更强调生态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参考资料能帮助深入理解唐诗的魅力与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