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老庵》
时间: 2025-01-27 03:53: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东老庵 朱服 〔宋代〕
收拾精神归卷内,了无非誉入怀中。 祇因庭树藏春色,更有琴书继古风。 学道固非原宪病,好贤谁信孟尝穷。 清尊犹剩回仙酒,万家悠然一醉空。
白话文翻译:
将精神收敛于书卷之中,心中无任何虚名浮誉。 只因庭院中的树木隐藏着春色,更有琴书传承着古风。 学道并非原宪那样的疾病,好贤之人谁会相信孟尝的贫穷。 清酒杯中还留有仙人的酒,万家之人都能悠然一醉而空。
注释:
- 收拾精神:指收敛心神,专注于某事。
- 归卷内:指将精神集中于书卷之中。
- 了无:完全没有。
- 非誉:虚名,浮誉。
- 祇因:只因。
- 庭树藏春色:庭院中的树木隐藏着春天的景色。
- 继古风:传承古代的风雅。
- 原宪病: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以贫穷著称,此处指学道并非贫穷。
- 孟尝穷: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好贤著称,但常因慷慨而贫穷。
- 清尊:清酒杯。
- 回仙酒:传说中的仙酒。
- 万家悠然一醉空:万家之人都能悠然一醉而空,形容酒的美好和人们的愉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服(1048-1119),字子服,号东老,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修养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风格清雅,富有哲理。这首诗是他在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古风雅趣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服在隐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古风雅趣的追求。诗中通过庭院、琴书等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古风雅趣的追求。首联“收拾精神归卷内,了无非誉入怀中”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心境,他将自己的精神收敛于书卷之中,心中无任何虚名浮誉。颔联“祇因庭树藏春色,更有琴书继古风”通过庭院中的树木和琴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颈联“学道固非原宪病,好贤谁信孟尝穷”表达了作者对学道的理解和对好贤之人的同情。尾联“清尊犹剩回仙酒,万家悠然一醉空”则通过仙酒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古风雅趣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收拾精神归卷内,了无非誉入怀中。
- 这句表达了作者将精神收敛于书卷之中,心中无任何虚名浮誉。通过“收拾精神”和“了无”等词语,展现了作者的超然态度。
-
祇因庭树藏春色,更有琴书继古风。
- 这句通过庭院中的树木和琴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通过“藏春色”和“继古风”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古雅的氛围。
-
学道固非原宪病,好贤谁信孟尝穷。
-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学道的理解和对好贤之人的同情。通过“固非”和“谁信”等词语,展现了作者对世俗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持。
-
清尊犹剩回仙酒,万家悠然一醉空。
- 这句通过仙酒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通过“犹剩”和“悠然”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庭树藏春色”将庭院中的树木比喻为隐藏着春天的景色,形象生动。
- 拟人:如“收拾精神归卷内”将精神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状态。
- 对仗:如“收拾精神归卷内,了无非誉入怀中”中的“收拾”与“了无”,“精神”与“非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古风雅趣的追求。通过庭院、琴书、仙酒等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古风雅趣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树:庭院中的树木,象征自然和宁静。
- 琴书:琴和书,象征传统文化和雅趣。
- 回仙酒:传说中的仙酒,象征美好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朱服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收拾精神归卷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对世俗名利的追求 B. 对世俗名利的超然 C. 对学道的执着 D. 对好贤之人的同情
-
诗中“清尊犹剩回仙酒”中的“回仙酒”象征什么? A. 世俗的繁华 B. 美好的生活 C. 传统的文化 D. 超脱的境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朱服《题东老庵》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但朱服的诗更侧重于对古风雅趣的追求,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朱服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包括朱服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