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幸三会寺应制》

时间: 2025-04-27 19:53:48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驾幸三会寺应制
上官昭容 〔唐代〕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白话文翻译:

释子在此讲经,车驾的臣子们留下了刻字的痕迹。
古老的台地上,遗留的老者识得它的历史,残存的简册中,有圣明的皇帝所求之事。
在这里驻足,怀念着千古的历史,开怀地眺望着广阔的九州大地。
四面的山峦环绕,河流夹着城市而流动。
皇上的笔迹伴随着人们的瞻仰,天上的美酒接连着献上和酬答。
太平的时代,诗文繁盛,我长愿将这盛世铭记于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释子:指佛教徒或僧侣。
  • 轩臣:指车驾前的臣子,古代称高官为轩。
  • 故台:古老的台地。
  • 遗老:遗留下来的老者,指对历史有深刻了解的人。
  • 残简:残缺的简册,指古籍遗留的部分。
  • 驻跸:停留、驻足。
  • 开襟:开怀,放开胸怀。
  • 宸翰:指皇帝的书信或文稿。
  • 天杯:天上的美酒,形容美酒的珍贵。
  • 太平:指国家安定,社会繁荣。
  • 词藻:指文辞,诗词的用词。

典故解析:

  • “释子谈经”:可能指佛教的教义在此地传播,寓意文化的传承。
  • “宸翰陪瞻仰”:提到皇帝的书法,象征着皇权与文化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上官昭容是唐代的一位女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她的诗作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藻著称,常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诗人以三会寺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三会寺为背景,融汇了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感慨。诗中描绘了释子讲经的景象,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古老遗迹的描述,唤起了对千古历史的怀念,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一句,意蕴深远,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而“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则展示了皇权与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庄重感。整首诗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释子谈经处:描绘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场所,点明了文化背景。
  2. 轩臣刻字留:说明了历史人物的痕迹,强调历史的延续性。
  3. 故台遗老识:通过遗老的记忆,展现对历史的尊重。
  4. 残简圣皇求:提到古籍遗留,显示对圣明皇帝的追怀。
  5. 驻跸怀千古:在此地驻足,感慨历史的悠久。
  6. 开襟望九州:放开心怀,展望广阔的国家。
  7. 四山缘塞合:自然景观的描写,环绕感强烈。
  8. 二水夹城流:水流与城市的结合,象征繁荣。
  9. 宸翰陪瞻仰:皇帝的文笔与民众的崇敬,反映出社会的和谐。
  10. 天杯接献酬:美酒的交换,寓意友好和谐的社会关系。
  11. 太平词藻盛:盛世的文辞繁荣,表现出对文化的热爱。
  12. 长愿纪鸿休:期望将这盛世记录下来,表露出诗人的理想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杯”比作美酒,形象且富有诗意。
  • 对仗:如“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释子:象征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 轩臣:代表权力与历史的联系。
  • 故台、遗老:传承与记忆的象征。
  • 四山、二水: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 宸翰、天杯:象征皇权与文化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释子”指的是哪类人?
    A. 官员
    B. 佛教徒
    C. 文人

  2. “驻跸怀千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担忧
    B. 对历史的怀念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描绘,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失落,而上官昭容的《驾幸三会寺应制》则反映出对国家繁荣的期待和文化的敬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女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