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中秋》

时间: 2025-04-27 20:04:40

秋光海底,涌出银盘烂。

只怕微云淡河汉。

料姮娥应笑、醉舞仙人,今夜里,空恁樽前撩乱。

寻常三五夜,也有团圆,争柰人心未能满。

记当初破镜、飞上天时,双照影、留得人閒一半。

待仗他玉斧、再修成,问明月明年、共谁同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中秋
作者: 李俊民 〔金朝〕

秋光海底,涌出银盘烂。只怕微云淡河汉。
料姮娥应笑醉舞仙人,今夜里,空恁樽前撩乱。
寻常三五夜,也有团圆,争柰人心未能满。
记当初破镜飞上天时,双照影留得人閒一半。
待仗他玉斧再修成,问明月明年共谁同看。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光辉在海底闪烁,仿佛涌出了一个银色的盘子。只怕那微薄的云彩遮住了银河。
想必嫦娥应该在月宫中醉舞,今晚的酒樽前却是空荡荡的。
平常的三五佳节,常常可以团圆,然而这一次却不能满足人们的心愿。
我记得当初那破碎的镜子飞升到天空时,双双的影子只留下一半在人间。
等待着那把玉斧再重新修复,问明月明年又和谁人同看呢?

注释

  • 姮娥:嫦娥,古代神话中月亮的女神,代表了孤独与美丽。
  • 河汉:指银河,古代对银河的称呼。
  • 樽前撩乱:指酒樽前的混乱,表现出心情的烦乱。
  • 破镜:指分离的夫妻或恋人,古语中有“镜子破了,心也碎了”的意思。
  • 玉斧:传说中可以修复月亮的工具,象征着团圆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俊民,金代诗人,作品多以咏物抒怀为主,风格清新婉约,常融入神话传说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之际,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丰收,诗人在此时创作,意在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李俊民的《洞仙歌 中秋》通过对秋天夜空的描绘,将月亮的美丽与人们的孤独感完美结合。开头“秋光海底,涌出银盘烂”以生动的意象呈现了秋夜的宁静与月亮的皎洁,仿佛那银盘从海底升起,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然而,随即转入对微云与河汉的担忧,显示出人们对团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姮娥应笑醉舞仙人”,不仅描绘了月宫的美好,也暗示着嫦娥的孤独。此时的月亮仿佛是一个舞者,尽管美丽却无法与人共享。接着,作者自省道“争柰人心未能满”,感叹月圆之时,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种情感的层次感在于,明明是团圆的佳节,却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实现。

最后两句“待仗他玉斧再修成,问明月明年共谁同看”更是将全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玉斧象征着修复与团圆,而对明年的期许则透出一丝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光海底,涌出银盘烂:描绘秋天的夜空与皎洁的月亮,营造出一种美丽的意境。
  2. 只怕微云淡河汉:忧虑云层会遮挡银河,暗示团圆的希望可能会被阻碍。
  3. 料姮娥应笑醉舞仙人:想象嫦娥在月宫中欢舞,表现出对美好瞬间的向往。
  4. 今夜里,空恁樽前撩乱: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感。
  5. 寻常三五夜,也有团圆:反映了中秋节的传统,通常是团圆的时刻。
  6. 争柰人心未能满:人们心中对团圆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7. 记当初破镜飞上天时:回忆往昔,象征着分离与失落。
  8. 双照影留得人閒一半:强调孤独的情感,只有一半的影子留在人间。
  9. 待仗他玉斧再修成:期待未来能够重聚。
  10. 问明月明年共谁同看: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银盘,强调其明亮与美丽。
  • 拟人:嫦娥被描绘为一个在月宫中舞动的仙人,给人以生动的想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着中秋的主题,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透过月亮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美好与思念。
  • 嫦娥:代表孤独与美丽,常与月亮相伴。
  • 酒樽:象征欢聚与失落,表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俊民的《洞仙歌 中秋》主要描写了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 B. 嫦娥
    • C. 白蛇
  3. 诗中“待仗他玉斧再修成”中的“玉斧”象征什么?

    • A. 美玉
    • B. 修复与团圆
    • C. 武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俊民的《洞仙歌 中秋》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思念,但李白更多的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而李俊民则聚焦于中秋团圆的主题,含有更强烈的孤独感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