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时间: 2025-02-04 15:34: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阴山萧萧木叶黄,胡儿马健弓力强。
铁衣万骑向北去,仰看鸿雁皆南翔。
身在边头家万里,鸣咽悲笳壮心死。
功成归取汉爵侯,战败没为边地鬼。
团团霜月悬中天,闺中少妇私自怜。
捐躯许国丈夫事,莫恨不如霜月圆。
白话文翻译
阴山上的树木萧萧作响,树叶已经变黄,胡人的马匹健壮,弓箭力量强大。
穿着铁甲的士兵成千上万向北行进,抬头看到鸿雁都向南飞翔。
身在边疆,离家万里,听到悲凉的号角声,壮志消磨殆尽。
如果成功归来,可以获得汉朝的爵位和封侯,如果战败,就会成为边疆的孤魂野鬼。
圆圆的霜月高悬在天空,家中的少妇独自悲伤。
为国家捐躯是男子汉的责任,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如那圆满的霜月。
注释
- 阴山:古代边疆的山脉,常用来指代边疆地区。
- 胡儿: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士兵。
- 铁衣:指士兵的铁甲。
- 边头:边疆。
- 悲笳:悲凉的号角声。
- 汉爵侯:汉朝的爵位和封侯。
- 霜月:指秋天的月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约1137-1218),字子安,号梅溪,南宋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边疆战事和士兵的艰苦生活,风格沉郁悲壮。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士兵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南宋时期边疆战事的频繁和士兵的悲惨境遇。诗中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写和对士兵内心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阴山边疆的萧瑟景象和士兵的艰苦生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诗中“阴山萧萧木叶黄”和“铁衣万骑向北去”等句,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士兵行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而“身在边头家万里”和“鸣咽悲笳壮心死”等句,则深入刻画了士兵内心的孤独和绝望。最后两句“捐躯许国丈夫事,莫恨不如霜月圆”,表达了士兵为国家捐躯的决心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体现了作者对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山萧萧木叶黄:描绘边疆的萧瑟景象,木叶黄暗示秋天,萧萧声增添悲凉氛围。
- 胡儿马健弓力强:描写敌军的强大,马健弓强显示敌军的战斗力。
- 铁衣万骑向北去:描述士兵们穿着铁甲向北行进,万骑显示规模之大。
- 仰看鸿雁皆南翔:士兵们抬头看到鸿雁南飞,象征思乡之情。
- 身在边头家万里:士兵身处边疆,离家遥远,表达孤独和思乡。
- 鸣咽悲笳壮心死:悲凉的号角声使士兵的壮志消磨殆尽。
- 功成归取汉爵侯:如果成功归来,可以获得爵位和封侯。
- 战败没为边地鬼:如果战败,就会成为边疆的孤魂野鬼。
- 团团霜月悬中天:圆圆的霜月高悬天空,象征圆满和孤独。
- 闺中少妇私自怜:家中的少妇独自悲伤,表达对士兵的思念。
- 捐躯许国丈夫事:为国家捐躯是男子汉的责任。
- 莫恨不如霜月圆: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如那圆满的霜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阴山萧萧木叶黄”中的“萧萧”比喻风声,增添悲凉氛围。
- 拟人:如“鸣咽悲笳壮心死”中的“鸣咽”拟人化号角声,表达士兵的绝望。
- 对仗:如“功成归取汉爵侯,战败没为边地鬼”中的对仗,对比成功与失败的命运。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边疆士兵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诗中士兵的孤独、绝望和对国家的忠诚,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士兵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山:边疆的象征,代表士兵的艰苦生活。
- 木叶黄:秋天的象征,增添悲凉氛围。
- 铁衣:士兵的象征,代表战争的残酷。
- 鸿雁:思乡的象征,表达士兵的思乡之情。
- 悲笳:战争的象征,表达士兵的绝望。
- 霜月:圆满和孤独的象征,对比士兵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阴山萧萧木叶黄”中的“萧萧”是什么意思? A. 风声 B. 树叶声 C. 马蹄声 D. 号角声
- 诗中“铁衣万骑向北去”中的“铁衣”指的是什么? A. 铁甲 B. 铁剑 C. 铁马 D. 铁弓
- 诗中“鸣咽悲笳壮心死”中的“悲笳”是什么意思? A. 悲凉的号角声 B. 悲凉的歌声 C. 悲凉的风声 D. 悲凉的马蹄声
- 诗中“捐躯许国丈夫事”中的“捐躯”是什么意思? A. 牺牲生命 B. 放弃家园 C. 放弃战斗 D. 放弃荣誉
答案:
-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边疆士兵的生活和命运,风格沉郁悲壮。
- 杜甫《兵车行》: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境遇,具有深刻的反思。
诗词对比:
- 王炎《关山月》与王昌龄《出塞》:两者都描绘边疆士兵的生活,但王炎的诗更加注重士兵内心的刻画,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加注重战争的场面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边塞诗研究》:探讨了宋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对理解王炎的诗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