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

时间: 2025-02-04 15:30:49

宸传三百旧京华。

仁孝自名家。

一旦奸邪,倾天拆地,忍听琵琶。

如今在外多萧索,迤逦近胡沙。

家邦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儿媚
宸传三百旧京华。
仁孝自名家。
一旦奸邪,倾天拆地,
忍听琵琶。
如今在外多萧索,
迤逦近胡沙。
家邦万里,伶仃父子,
向晓霜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旧京城(长安)的怀念,以及对家庭和国家沦陷后的孤独感。诗人提到三百年的旧京华,强调了仁孝之道在名门世家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奸邪的崛起,昔日的繁华已经被摧毁,令人无法忍受那凄凉的琵琶声。如今身处异乡,四周显得格外冷清,只有不断向前的沙漠在逼近。万里之遥的家乡,父子二人孤零零地,迎接晨曦中凋零的霜花,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气息。

注释

  • :皇宫,意指旧京。
  • 仁孝:指德行高尚的家族传统。
  • 奸邪:指邪恶势力。
  • 琵琶:古代乐器,常用来表达哀伤的情感。
  • 迤逦:曲折的样子,形容道路的蜿蜒。
  • 胡沙: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沙土,暗示边境动乱。
  • 伶仃:孤单无依。
  • 霜花:指被霜打的花,象征凋零和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桓,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才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和家庭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借由对京华的追忆,寄托对家国沦陷的痛苦和惋惜。时局的变化让他感受到的失落与孤独,成为了其创作的重要主题。

诗歌鉴赏

《眼儿媚》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赵桓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诗的开头提到“三百旧京华”,不仅是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也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思。这里的“仁孝自名家”说明了一个良好的家族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奸邪,倾天拆地”则展现了邪恶势力的横行无忌,打破了原本的安宁与和谐。

琵琶声的“忍听”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痛苦,音乐在此成为了悲伤的象征。接下来的“如今在外多萧索”则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情感受,身处异乡的他感到无比孤独。最后一联“家邦万里,伶仃父子”更是将个人的苦楚推向了家庭的悲剧,展现了深深的无助与孤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深刻,令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宸传三百旧京华”:指代历史悠久的长安,三百年承载了多少繁华与荣耀。
    2. “仁孝自名家”:强调家族的德行与传统。
    3. “一旦奸邪,倾天拆地”:突显社会的剧烈变革与动荡。
    4. “忍听琵琶”:象征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5. “如今在外多萧索”:表达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6. “迤逦近胡沙”:暗示战争与动乱的威胁。
    7. “家邦万里,伶仃父子”:描绘家庭的破碎与孤立无援的状态。
    8. “向晓霜花”:用霜花来象征凋零与无力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萧索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悲剧感。
    • 意象:琵琶、霜花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传达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家庭破碎的深切忧虑,折射出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 京华:象征繁华的古都,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琵琶:音乐中的悲伤,传达内心的苦楚。
  • 霜花: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寓意家庭的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赵桓
    D. 苏轼

  2. 诗中提到的“仁孝自名家”主要强调的是?
    A. 财富
    B. 德行
    C. 战争
    D. 友情

  3. “伶仃父子”中的“伶仃”意指?
    A. 热闹
    B. 孤单
    C. 富有
    D. 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国家动荡中的个人感受。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相呼应。

诗词对比

  • 《秋夕》(杜甫)与《眼儿媚》都描绘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孤独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季节的变化,而后者则强调家国的破碎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赵桓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