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夷午李默庵来致意,赋此》
时间: 2025-01-11 21:48: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回雁峰前花事尽,尽处概生愁。
雁讯来时人倚楼。未到意先秋。
闻说衡山僧院静,临去反迟留。
为恐衡山最上头,窥得见,破湘州。
白话文翻译:
在回雁峰前,花已凋谢,凋谢的地方总会令人心生忧愁。
当大雁的消息传来时,人倚着楼杆,心中早已感到秋的气息。
听说衡山的僧院宁静,临行时却不忍离去。
怕是在衡山的最高处,窥见了湘州的景色。
注释:
- 回雁峰:指湖南岳阳的一个著名景点,以回雁而得名。
- 雁讯:大雁的消息,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衡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以其自然景色和文化底蕴闻名。
- 湘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的别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士钊(1885-1970),字君达,号秋水,湖南人,是一位重要的现代诗人、翻译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诗风多受古典影响,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当代,表现了作者在回雁峰前的感怀以及对衡山静谧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自然景色的感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诗歌鉴赏:
《武陵春》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愁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回雁峰前花事尽”,直接点明了季节的变化,花事已了,意味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接下来的“尽处概生愁”,则是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愁绪从花事的终结而生,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情绪。
“雁讯来时人倚楼”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敏感,雁的归来象征着季节的更替,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秋天的预感。未到秋,心中却已感受到了秋的凉意,表明诗人内心的深刻感受。
“闻说衡山僧院静,临去反迟留”,诗人想象中衡山的宁静与和谐,诱惑着他不愿离去,表现了他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诗人渴望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这种矛盾的心理在诗中得以体现。
最后两句“为恐衡山最上头,窥得见,破湘州”,描绘了诗人对美景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探索,反映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回雁峰前花事尽:描绘了春天的结束,花已凋谢,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尽处概生愁:在花事的尽头,心中生出愁绪,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雁讯来时人倚楼:秋天大雁归来时,诗人倚楼而望,表现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 未到意先秋:尽管秋天尚未到来,心中却先感受到秋的凉意,暗示内心的忧虑。
- 闻说衡山僧院静:听说衡山的僧院非常宁静,表现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 临去反迟留:即将离去,却不舍得留下,反映出内心的矛盾。
- 为恐衡山最上头:担心在衡山的最高处,能看到更美的景色,象征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窥得见,破湘州:试图窥见湘州的远景,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雁讯”比作秋天的信号,生动形象。
- 拟人:花事的尽头赋予了愁绪,体现自然与人心的联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的特点,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回雁峰:象征着秋天和归乡的思念。
- 花事: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衡山:象征宁静和世外桃源的理想。
- 雁讯:象征季节的转换和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雁讯”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到来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衡山”是中国的____之一。
-
判断题:诗人对衡山的僧院充满向往。
A. 对
B. 错
答案:
- B
- 五岳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诗。
- 杜甫的《春望》: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比较章士钊的《武陵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涉及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但章士钊更侧重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酒的陪伴。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选》:包含章士钊及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