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西湖烟水茫茫》

时间: 2025-01-10 22:43:42

西湖烟水茫茫,

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

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西湖烟水茫茫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白话文翻译:

在西湖,烟雾缭绕,水面茫茫,广阔的风景如同百顷的湖面,十里外弥漫着荷花的香气。无论是下雨还是晴天,都是西施那淡妆浓抹的美丽。画舫相连,欢声笑语,笙簧声声,每一天都是如此欢愉。春暖花开,年年丰收,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注释:

  • 烟水:指水面上升腾的轻雾,形容环境的朦胧美。
  • 百顷:形容湖泊面积广阔。
  • 十里荷香:形容荷花的香气远播,十里之外都能闻到。
  • 西施:古代美女,被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里用以比喻美丽的女子。
  • 画舫:指装饰精美的小船,通常用于游玩。
  • 笙簧:笙是一种乐器,簧指乐器的声音,形容热闹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奥敦周卿,元代诗人,擅长词作,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词常融入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太常引·西湖烟水茫茫》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赞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开篇即以“烟水茫茫”勾勒出西湖的朦胧美,给人以无限遐想。接着,诗人用“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展现了湖面广阔与荷花芬芳的和谐美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嗅觉享受。

词中提到“宜雨宜晴”,这不仅表达了西湖的四季变幻,还暗示了西湖的包容性,无论何时何景,都能给予人们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而“西施淡抹浓妆”则将自然景色与人文美丽相结合,巧妙地将人间美丽与自然美景交融,升华了情感。

“尽欢声无日不笙簧”一句,展现了西湖游玩的欢愉气氛,词人在此处注入了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仿佛每一天都是喜悦的。最后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是将西湖推向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乐土。

整首词在优雅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既有景的表现,也有情的抒发,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湖烟水茫茫:描绘了西湖如烟雾般朦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强调了西湖的辽阔与荷花的芬芳。
  •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无论天气如何,西湖的美丽都如同西施一般,令人心醉。
  •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游船相连,声乐不断,描绘出游玩的热闹景象。
  •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春天的温暖与丰收的美好,展现出生活的幸福。
  •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将西湖与天堂相提并论,表达对苏杭美景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西湖比作“天堂”,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对仗:如“宜雨宜晴”,使得语言更为对称和谐。
  • 夸张:用“十里荷香”强调香气的远播,增强感官印象。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观,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水:象征朦胧、神秘的自然景色。
  • 荷香:象征春夏的生机与美好。
  • 西施:象征人间的绝代佳人,体现了人文美。
  • 画舫:象征游玩与享受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湖烟水茫茫”中的“烟水”指的是: A. 清澈的湖水
    B. 朦胧的雾气和水面
    C. 湖边的风景

  2.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中“岁稔”是什么意思? A. 年年都有收成
    B. 生活幸福美满
    C. 春天来临

  3. 这首词的主要意象是: A. 西湖的自然风光
    B. 人的恋爱经历
    C. 生活的苦恼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 vs 奥敦周卿《太常引·西湖烟水茫茫》: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白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奥敦周卿则更注重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呈现。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发展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