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白话文翻译:
早晨的云横亘天际,车声辘辘如同流水般远去。荒凉的草原上,白草与黄沙交织。月光下,孤独的村庄只有三两户人家。大雁飞过,无尽的忧愁不分昼夜地缠绕心头。渐渐接近燕山,回首望去,故乡的归路变得艰难。
注释:
- 朝云横渡:早晨的云横亘天际。
- 辘辘车声如水去:形容车声连续不断,如同流水般远去。
- 白草黄沙:形容荒凉的草原景象。
- 月照孤村三两家:月光下,孤独的村庄只有三两户人家。
- 飞鸿过也:大雁飞过。
- 万结愁肠无昼夜:形容忧愁深重,不分昼夜。
- 渐近燕山:渐渐接近燕山地区。
- 回首乡关归路难:回首望去,故乡的归路变得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氏女,宋代女诗人,生平不详。她的诗词多表达离愁别绪,情感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愁。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归途的艰难。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朝云横渡》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愁。诗中,“朝云横渡”和“辘辘车声如水去”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开始,而“白草黄沙”和“月照孤村三两家”则进一步加深了旅途的荒凉和孤独感。大雁的飞过象征着离别的哀愁,而“万结愁肠无昼夜”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尽忧愁。最后,“渐近燕山”和“回首乡关归路难”则强调了归途的艰难和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云横渡:早晨的云横亘天际,象征着旅途的开始。
- 辘辘车声如水去:车声连续不断,如同流水般远去,形容旅途的漫长。
- 白草黄沙:荒凉的草原景象,加深了旅途的孤独感。
- 月照孤村三两家:月光下,孤独的村庄只有三两户人家,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
- 飞鸿过也:大雁飞过,象征着离别的哀愁。
- 万结愁肠无昼夜:形容忧愁深重,不分昼夜。
- 渐近燕山:渐渐接近燕山地区,旅途的进展。
- 回首乡关归路难:回首望去,故乡的归路变得艰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辘辘车声如水去”用流水比喻车声的连续不断。
- 象征:“飞鸿过也”用大雁飞过象征离别的哀愁。
- 对仗:“白草黄沙”和“月照孤村三两家”在音韵和意境上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愁,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无尽忧愁和对归途的艰难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朝云:象征旅途的开始。
- 辘辘车声:象征旅途的漫长。
- 白草黄沙:象征荒凉的草原景象。
- 月照孤村:象征孤独的旅途。
- 飞鸿:象征离别的哀愁。
- 燕山:象征旅途的目的地。
- 乡关:象征故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辘辘车声如水去”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飞鸿过也”象征着什么? A. 旅途的开始 B. 离别的哀愁 C. 旅途的结束 D. 归途的艰难
-
诗中“万结愁肠无昼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平静 D. 愤怒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这首词也表达了离愁别绪,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减字木兰花·朝云横渡》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都表达了离愁别绪,但前者更注重旅途的孤独感,后者则更注重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蒋氏女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