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望幸》
时间: 2025-01-26 02:18:22意思解释
江陵望幸
原文展示
雄都元壮丽,望幸欻威神。
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
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
未枉周王驾,终期汉武巡。
甲兵分圣旨,居守付宗臣。
早发云台仗,恩波起涸鳞。
白话文翻译
这座雄伟的都城真是壮丽,仰望皇恩浩荡,神威显赫。
地理条件使得与蜀地相通,天文现象照耀着北方的秦国。
风烟中有越地的鸟鸣,舟船上则有吴地的人们操舟而行。
周王的驾车没有白白地经过这里,终究是要走向汉武帝的巡游。
军队的调动是皇上的旨意,驻守的权力交给了宗室大臣。
我早早出发,云台上的军旗高扬,恩德如潮水般涌来,犹如干涸的鱼重新复苏。
注释
- 雄都:指都城,形容其雄伟壮丽。
- 元壮丽:形容极为壮丽。
- 望幸:仰望皇帝的恩幸。
- 欻:突然,骤然。
- 地利: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 天文:天象,天文现象。
- 控:控制,操控。
- 周王:指周朝的王。
- 汉武:指汉朝的武帝,刘彻。
- 甲兵:军队、武器。
- 圣旨:皇帝的旨意。
- 云台仗:云台指高处,仗是旗帜。
- 恩波:恩德如波涛般涌来。
- 涸鳞:干涸的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间苦难的诗篇。
创作背景
《江陵望幸》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正值国家危难之际,诗人以个人的视角感受到国家的动荡与皇权的威严,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
诗歌鉴赏
《江陵望幸》展现了杜甫对王朝的思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诗中描绘了壮丽的都城和周边的地理环境,表现出一种对国家的依恋与对未来的期望。开篇通过“雄都元壮丽”一句,直接引入主题,强调了都城的壮观,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地理和天文的优越性,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未枉周王驾,终期汉武巡”,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延续性,也暗示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周王与汉武的比较,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断思,感受到王朝的兴衰与历史的循环。
此外,杜甫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不仅描绘了江陵的自然景观,还传达了历史的沉重感。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悲壮与豪情,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寻找着自身的定位,表达了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雄都元壮丽:强调都城的壮丽。
- 望幸欻威神:表达对皇帝的仰望和对其权威的敬畏。
- 地利西通蜀:叙述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 天文北照秦:描绘天文现象与国家的关系。
- 风烟含越鸟:描绘自然环境与人文交融。
- 舟楫控吴人:展现吴地人民的生活。
- 未枉周王驾:提到历史人物,暗示历史的延续。
- 终期汉武巡:期待汉武帝的巡游,寄托对未来的期望。
- 甲兵分圣旨:说明军队的调动与皇权的关系。
- 居守付宗臣:反映权力的分配。
- 早发云台仗:描述出征的情景。
- 恩波起涸鳞:表达皇恩的浩大,喻意生命的复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展示了对称美。
- 比喻:如“恩波”,将恩德比作波涛,形象生动。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壮丽都城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思考,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未来的期盼,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雄都:象征国家的强盛。
- 越鸟:代表南方的文化和风情。
- 吴人:象征江南地区的人民。
- 周王、汉武:历史人物的象征,体现了对历史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雄都”是指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江陵
- C. 洛阳
- D. 君山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哪个历史人物的敬仰?
- A. 秦始皇
- B. 周王
- C. 李白
- D. 杜甫
-
“恩波起涸鳞”中的“涸鳞”比喻什么?
- A. 干涸的鱼
- B. 失去生机的生命
- C. 生命的复苏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伤。
-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国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与《江陵望幸》相比,李白的作品更加抒情,强调个人情感,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具历史感与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