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白话文翻译:
江水送往巴南,山云横亘在塞北。
在这个秋月的夜晚,谁能看到我泪流满面的离别?
烟雾弥漫笼罩着碧绿的台阶,明月向南飞去。
孤寂的离亭被掩盖在夜色中,江山在这个夜晚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 江:指长江,象征着流动与离别。
- 巴南:古地名,指四川一带。
- 津亭:渡口的亭子,这里是送别之地。
- 泣离群:流泪送别,表现了离情别绪。
- 乱烟:烟雾缭绕,形容景色朦胧。
- 碧砌:碧色的台阶,给人以清新之感。
- 飞月:明月高挂,引申为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 寂寞:孤寂,传达了离别时的孤独感。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江送”与“离别”在古诗中常常出现,反映了古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勃,字子安,号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以骈文和古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俊逸,情感真挚,尤其擅长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勃人生的某个离别时刻,可能与友人分别或仕途艰难有关,反映了他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王勃对离别情感的深刻表达。在这首诗中,王勃以江水与秋月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凄凉的氛围。首句“江送巴南水”开头即引入自然景色,表现了离别的背景和环境。接着,诗人通过“山横塞北云”描绘了辽阔的北方山川,给人以苍凉之感,似乎象征着他内心的孤寂。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之情,夜的寂静与明月的清冷更显得离别的悲伤。随后,诗中“乱烟笼碧砌”描绘了朦胧的夜景,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氛围。最后一句“江山此夜寒”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冷寂,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寒冷融入自然之中,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
整首诗情感真挚,景物交融,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体现了王勃对离别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送巴南水:江水流向巴南,暗示离别的方向。
- 山横塞北云:山峦横亘,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辽远孤寂的氛围。
- 津亭秋月夜:在这个秋天的夜晚,渡口的亭子下,是离别的场景。
- 谁见泣离群:诗人感到孤独,离别时无人相伴,泪水流淌。
- 乱烟笼碧砌:夜色中烟雾缭绕,衬托出诗人的心情。
- 飞月向南端:明月飞向南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情。
- 寂寞离亭掩:离亭被夜色覆盖,显得更加孤寂。
- 江山此夜寒:江河山川在夜晚显得冷清,映射诗人的心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互映衬,如“飞月向南端”传达了时间流逝。
- 对仗:如“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泣离群”赋予离别情感以生命,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深刻的孤独感,反映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必然。
- 秋月:象征着孤寂和思念,秋天的月亮往往引发离愁。
- 山云:暗示着距离和隔阂,山的高远与云的漂浮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
- 亭:作为送别的地点,代表着人际关系的交汇与分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送巴南水”中的“江”指的是哪条河流?
- A. 黄河
- B. 长江
- C. 淮河
-
诗中的“泣离群”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秋月”象征了什么?
- A. 友情
- B. 孤寂
- C. 春天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涉及到月亮与离别的主题,但王勃更侧重于表达孤寂的情感,而李白则呈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放的诗意。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勃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