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有诗见寄云待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

时间: 2025-01-11 16:48:27

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铓。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铓。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鹅溪那洁白如茧的光辉的喜爱,正如清扫残留的鸡爪印一样精致。世间哪有如此高的竹子,月光落下后,庭院中空旷的影子显得格外悠长。

注释:

字词注释:

  • 鹅溪:指的是鹅溪河,可能是诗人所喜爱的地方。
  • 白茧光:形容鹅溪水面上的光辉,如同洁白的茧一样。
  • 鸡距:鸡爪的足迹,形容细微的残留物。
  • 紫毫铓:紫色的毛笔,象征书写的雅致。
  • 千寻竹:形容高耸入云的竹子,夸张其高度。
  • 月落庭空:指月亮落下后,庭院显得空旷无物。
  • 影许长:影子显得特别长。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鹅溪”可能与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有关,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而“千寻竹”则引申了古人对竹子的喜爱与赞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个人情感,风格多样,尤以豪放和细腻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苏轼生活中的某个宁静时刻,或许是在他流寓或隐居的地方。他对鹅溪的喜爱,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鹅溪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的“为爱鹅溪白茧光”,用“白茧”形容水面的光辉,生动而形象,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视觉体验。接下来的“扫残鸡距紫毫铓”,则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腻之处的关注和对完美的追求。

诗中“世间那有千寻竹”一句,带有一种哲理的思考,竹子的高耸与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世间的事物虽美好,却难以达到极致。最后的“月落庭空影许长”,则将整个场景推向宁静的高潮,月光洒落,影子延绵,体现了夜色的宁静和深远,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而自然,情感上细腻而深邃,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为爱鹅溪白茧光:表达了对鹅溪光辉的热爱,视觉上给人一种洁净明亮的感觉。
  2. 扫残鸡距紫毫铓: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3. 世间那有千寻竹:用夸张手法表现竹子的高大,传达了对理想和追求的思考。
  4. 月落庭空影许长:描绘出月光下的宁静,影子的延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鹅溪的光辉比作“白茧”,形象生动。
  • 夸张:用“千寻竹”形容竹子的高度,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对仗:整首诗语言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鹅溪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人生的哲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鹅溪:象征自然的纯净。
  2. 白茧光:象征光明与美好。
  3. 鸡距:象征生活的细节。
  4. 千寻竹:象征追求与理想。
  5. 月落庭空:象征宁静与悠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鹅溪”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纯净
    B. 人生的理想
    C. 时光的流逝
    D. 生活的细节

  2. “千寻竹”是在形容什么? A. 竹子的美丽
    B. 竹子的高度
    C. 竹子的坚韧
    D. 竹子的清香

  3.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喜悦
    C. 宁静
    D. 激昂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喜欢描绘自然景色,苏轼的诗更显豪放,而王维则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