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时幽鸟话心事,无限秋虫誇口才。
北阙上书吾老矣,东篱把菊思悠哉。
竹林留得巨源在,莲社招入渊明来。
不然馀子败人意,怀抱耿耿胡为开。
白话文翻译:
有时幽静的鸟儿在低声诉说心事,无尽的秋虫在夸耀自己的才华。
我在北方的阙楼上写信告诉你,我已年迈;在东边的篱笆下,我悠然自得地思念着菊花。
竹林中还留有巨源的身影,莲社中我期待着陶渊明的到来。
否则,余下的子孙只会让人失望,心中惶恐不安又何必开口呢?
注释:
- 幽鸟: 指安静的鸟,象征着内心深处的情感。
- 秋虫: 秋天的虫鸣,寓意生命的喧哗与诉说。
- 北阙: 指北方的宫阙,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东篱: 指东边的篱笆,代表隐逸与闲适生活。
- 巨源: 指竹林中的名士,象征着高雅的志向。
- 渊明: 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象征着归隐与淡泊。
典故解析:
- 陶渊明: 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归隐田园的生活和作品闻名,是隐士文化的代表。
- 菊花: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常常与隐士生活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特起,金朝诗人,生平尚未广泛记载,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漫作》写于王特起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诗中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漫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深切思考。开篇两句以“幽鸟”和“秋虫”为引,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氛围,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思考的深刻。北阙、东篱的对比则反映了诗人对功名与隐逸的不同选择,表现了他对年华逝去的无奈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引入巨源与渊明,进一步深化了隐逸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渴望与志同道合者共聚。最后一句则反映了对世俗的反思与对后辈的担忧,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人情冷暖的敏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王特起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时幽鸟话心事: 描绘鸟儿低声诉说,暗喻诗人内心的沉静与思索。
- 无限秋虫誇口才: 秋虫的鸣叫象征生命的多样性和喧嚣,形成与前句的对比。
- 北阙上书吾老矣: 在北方的阙楼上写信,表达年岁的感慨,体现对时光的思索。
- 东篱把菊思悠哉: 在东篱之下得意忘形,表现对自然的向往与闲适之态。
- 竹林留得巨源在: 竹林中留有高洁的志向,象征着理想的追求未曾消逝。
- 莲社招入渊明来: 渊明的到来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期待。
- 不然馀子败人意: 否则后代只会让人失望,暗含对后辈的忧虑。
- 怀抱耿耿胡为开: 心中惶恐不安又何必开口,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与沉思。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对北阙与东篱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选择。
- 拟人: 秋虫与幽鸟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 象征: 菊花、竹林、莲社等意象象征着理想、隐逸与高洁的生活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后辈的忧虑展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幽鸟: 象征内心的思考与宁静。
- 秋虫: 代表生命的喧嚣与多样性。
- 菊花: 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竹林: 代表着理想与追求的志向。
- 莲社: 体现对理想友人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特起的《漫作》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功名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人情冷暖的感悟 -
诗中提到的“幽鸟”和“秋虫”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喧嚣
B. 内心的思考与生命的脆弱
C. 友人的聚会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担忧?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后辈的失望
C. 对隐逸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 by 陶渊明
- 《秋夕》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特起的《漫作》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特起更显内心的挣扎,陶渊明则更为洒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修辞》
- 《王特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