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炎宵恶明烛》
时间: 2025-01-11 07:48: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景
炎宵恶明烛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畏日才宵匿,
谁教烛又添。
明虽无可恶,
看得故成炎。
漏永风如禁,
膏残饮未厌。
万枝何用许,
一点有人嫌。
蛾命那知惜,
虫花懒复占。
吴牛应自笑,
何事畏银蟾。
白话文翻译:
夏天的夜晚本来就令人厌烦,谁又让蜡烛的光亮变得更加刺眼?虽然光明并不可恶,但看得多了,心中自会感到炎热。漏水的声音如同禁锢,油脂的残余饮品我还未厌倦。万枝树木何必多余的承诺,一点光亮反而让人嫌弃。蛾子的生命又怎能懂得珍惜,虫子和花儿懒得再去占有。吴牛应该自嘲,何必畏惧那银色的蟾蜍?
注释:
- 畏日:害怕太阳的照射,形容夏日的炎热。
- 才宵匿:刚入夜就躲避,暗示夜晚的炎热。
- 烛又添:蜡烛的光亮增加了。
- 漏永:漏水的声音绵延不断。
- 膏残:油脂的残余。
- 万枝:形容繁多的树木。
- 蛾命:蛾子短暂的生命。
- 吴牛:指的是吴地的牛,常用来形容愚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生于宋代,擅长诗词,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作品反映了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夏季,诗人通过对盛夏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炎热的厌倦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夏景》通过对夏夜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诗中对光亮的厌烦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开头两句“畏日才宵匿,谁教烛又添”,直接点出夏季夜晚的炎热,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既想逃避又无法摆脱的矛盾心理。接下来,诗人用“漏永风如禁”形象地描述了夏夜的压抑感,仿佛连风也被禁锢,令人窒息。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生命的哲思,“蛾命那知惜”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最后一句“吴牛应自笑,何事畏银蟾”则是以幽默的口吻反讽那些因小事而感到恐惧的人,传达了一种洒脱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畏日才宵匿:描绘了夏天夜晚的炎热,白天的高温让人不敢出门,夜晚也无处可逃。
- 谁教烛又添:蜡烛的光亮增加了夜晚的烦躁。
- 明虽无可恶:光明本身并不可恨,但因其过多而令人感到燥热。
- 漏永风如禁:形容夜晚的静谧和压抑,连微风都似乎被禁锢。
- 膏残饮未厌:即使是饮料的残余,诗人也并不厌弃,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执着。
- 万枝何用许:树木繁多,何必多余的承诺。
- 一点有人嫌:微弱的光线让人觉得更加不快。
- 蛾命那知惜:蛾子短暂的生命不懂得珍惜。
- 虫花懒复占:虫与花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
- 吴牛应自笑:吴地的牛应该自嘲。
- 何事畏银蟾:不必怕那银色的蟾蜍,暗示了对小事的无畏。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漏永风如禁”,形象地描绘出夏夜的静谧与压抑。
- 拟人:将蛾子和虫子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使其生命的脆弱更加突出。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夏夜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生命的哲学反思,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炎夜:象征着夏天的热浪与压抑。
- 蜡烛:代表光明与烦躁,增加了夜晚的复杂情感。
- 蛾与虫: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表现出对生命的淡然。
- 吴牛:引申出对生命的嘲讽与自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谁教烛又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赞美光明
B. 讨厌光亮
C. 对光明的渴望
D. 无所谓 -
“蛾命那知惜”的意思是: A. 蛾子懂得珍惜生命
B. 蛾子的生命短暂,不懂得珍惜
C. 蛾子是人类的朋友
D. 蛾子非常聪明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夜晚的情感,但更多的是思乡与忧愁。
- 白居易《夜雨寄北》:在夜晚环境中表达思念之情,情感更加柔和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