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乔侍郎》
作者: 贾岛 〔唐代〕
大宁犹未到,曾渡北浮桥。
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
差池不相见,怅望至今朝。
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乔侍郎的思念。大宁的时光尚未到来,我曾经渡过北浮桥。清晨从爬船寺出发,手中举着紫栗的枝条。我们两人失之交臂,至今仍感到怅然若失。最近我在想着家里的事情,绳子上挂着一个小瓢。
注释:
- 大宁:指的是一个地方,可能是作者居住的地方,或是象征着某种理想的境地。
- 北浮桥:可能是指通往某地的桥,象征着旅行和分离。
- 爬船寺:寺庙的名字,表示出发的地方。
- 紫栗条:紫栗树的枝条,象征着友情或思念。
- 差池:错过、失去的意思。
- 怅望:感到惆怅和渴望。
- 营家计:指的是家中琐事。
- 绳悬一小瓢:可能是指生活的简朴,象征着家中的窘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生于唐代,是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蕴含哲理,情感细腻,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独具匠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与好友乔侍郎分别之后,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琐事的感慨。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人重友情、重情感的思想。
诗歌鉴赏:
贾岛的《寄乔侍郎》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旅途、寺庙、友人的思念等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首句“大宁犹未到”开篇即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感,仿佛在暗示着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与惆怅。接下来的“曾渡北浮桥”则引出了一段回忆,浮桥象征着过往的牵绊和情感的桥梁,既是物理上的旅途,也是心灵上的连接。
“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描绘了清晨出行的情景,紫栗条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物象,更是友情的象征,手中所握的似乎是对友谊的寄托与思念。接下来的“差池不相见,怅望至今朝”,表达了失去联系后的遗憾与无奈,情感更加深沉,愈发显露出孤独的心境。
最后两句“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则将视角拉回现实,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艰辛,似乎在说即使生活再苦,也难以抹去对友谊的渴望与追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宁犹未到:指大宁的时光尚未到来,带有一种期待和不安。
- 曾渡北浮桥:回忆曾经渡过的桥,象征着过去的经历和情感。
- 晓出爬船寺:清晨从寺庙出发,令人感受到新的开始。
- 手擎紫栗条:用手举着紫栗枝,象征着对友谊的怀念。
- 差池不相见:错过了与友人的相聚,表达遗憾。
- 怅望至今朝:至今仍感到惆怅,思念之情愈发明显。
- 近日营家计: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显示现实的压力。
- 绳悬一小瓢:象征着生活的简朴和贫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紫栗条”比作友情的象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大宁、北浮桥、爬船寺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珍视,同时也反映出生活的困顿与苦涩。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友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宁:象征理想或未来的生活状态。
- 北浮桥:象征着旅途与过往,连接着彼此的回忆。
- 紫栗条:友情的寄托,象征着温暖与思念。
- 爬船寺:象征着出发与新的希望。
- 小瓢:象征生活的贫困与简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爬船寺”指的是哪个场景? A. 旅行的开始
B. 友人相聚
C. 生活琐事
答案:A -
“差池不相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遗憾
C. 愤怒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绳悬一小瓢”象征了什么? A. 友情
B. 生活的贫困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贾岛的《寄乔侍郎》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贾岛的作品更着重于生活的细节与情感的微妙,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词丰富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歌研究》
- 《贾岛传记与诗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