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武相公春晓闻莺
作者:杨巨源
语恨飞迟天欲明,
殷勤似诉有馀情。
仁风已及芳菲节,
犹向花溪鸣几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晨曦微露之时,听到黄莺的鸣叫,心中感到怨恨它飞得太晚。它似乎在向我倾诉着深厚的情感。春风已经吹拂,花儿也已盛开,黄莺依然在花溪边唱着几声动人的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语恨:言语中带有怨恨,表达对黄莺鸣叫时间的埋怨。
- 飞迟:飞来的时间晚,指黄莺的鸣叫来得稍晚。
- 殷勤:形容黄莺鸣叫时的热情,像是在诉说情感。
- 仁风:温和的春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芳菲节:指春天花开繁盛的季节。
- 花溪:开满花朵的溪流,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仁风”和“芳菲节”可以理解为春天的象征,表达了春日的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约公元780年-约公元842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邺山,晚号龙门居士,晚唐的诗人之一。与李贺、白居易等人同为唐代的代表性诗人,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春晓时分,诗人通过对黄莺鸣叫的描写,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借助黄莺的歌唱,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莺的鸣叫为切入点,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宁静与美好。开篇“语恨飞迟天欲明”,诗人表达了对黄莺晚来鸣叫的怨恨,似乎在暗示自己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这里的“恨”字,带着一种温柔的哀怨,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接下来的“殷勤似诉有馀情”,则是将黄莺的鸣叫拟人化,赋予它情感,仿佛它在倾诉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亲切感。此处的“殷勤”一词,突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仁风已及芳菲节,犹向花溪鸣几声”,这一联则将春风与花溪引入,展现出一个生动的春日场景。春风已经来临,花儿开得正艳,黄莺在花溪边鸣叫,仿佛在为这美好的春光而欢唱。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春日气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对生命的唤醒,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语恨飞迟天欲明:表达了诗人对黄莺鸣叫来得晚的怨恨,夜未尽,天将亮,诗人期待的心情被延迟。
- 殷勤似诉有馀情:借助黄莺的鸣叫,诗人感受到一种热情的倾诉,仿佛黄莺在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 仁风已及芳菲节:春风已经吹拂,花开正盛,象征春天的到来,生命的复苏。
- 犹向花溪鸣几声:黄莺在花溪边依然鸣叫,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黄莺的鸣叫拟人化,赋予它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相连。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春风、花溪等意象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黄莺鸣叫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春风:温暖的春风是生命复苏的象征,传递着生机与活力。
- 花溪:花溪意象营造出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语恨飞迟天欲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黄莺鸣叫的怨恨
C. 对夜晚的喜爱 -
诗中提到的“仁风”主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秋天的凉爽
C. 冬天的寒冷 -
诗中“犹向花溪鸣几声”意在表达什么? A. 黄莺在呼唤春天
B. 黄莺在欢唱春天的美好
C. 黄莺在忧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春晓》(孟浩然)与《和武相公春晓闻莺》(杨巨源)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前者侧重于春晨的宁静与美好,后者则通过黄莺的鸣叫体现春天的生机与情感。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前者更为平和,后者则更为热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