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
台倚崩崖玉灭瘢。
青山却作捧心颦。
远林烟火几家村。
引入沧浪鱼得计,
展成寥阔鹤能言。
几时高处见层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台子依靠着崩塌的悬崖,像玉石般光滑,留下伤痕;青山就像捧着心事的脸庞,隐隐皱眉;远处的树林和村庄烟火缭绕,似乎只有几家人家。引来沧浪水中的鱼儿,得意而游;展开翅膀的鹤在宽阔的地方,似乎在说话。什么时候才能在高处看到那层层的轩阁呢?
注释:
- 倚:依靠。
- 崩崖:崩塌的悬崖。
- 灭瘢:光滑得没有伤痕。
- 捧心颦:像是捧着心事而愁眉苦脸。
- 沧浪:指大水,或特指沧浪江。
- 得计:得意,得志。
- 鹤能言:鹤似乎会说话。
典故解析:
“沧浪”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大江大河,象征着广阔浩渺的水域。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及抗金将领。他的词作具有豪放、清新之风,常表达个人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国力衰弱,诗人情感复杂,既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的自然意象生动且富有层次,崩崖、青山、远林、烟火都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人间的温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思考,这种情感与壮阔的自然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几时高处见层轩”,更是透露出对未来的期盼与不安。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广泛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台倚崩崖玉灭瘢:描述台子依靠在崩塌的山崖上,表面光滑如玉,暗示着一种凋零之美。
- 青山却作捧心颦:青山如同捧着心事的女子,显示出愁苦的情感。
- 远林烟火几家村:远方的树林中隐隐可见几家人家,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乡村氛围。
- 引入沧浪鱼得计:鱼儿在水中畅游,象征着生活的自在与欢愉。
- 展成寥阔鹤能言:展翅的鹤在宽阔的空间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体现了诗人的思绪。
- 几时高处见层轩:表达了对未来和希望的渴望。
-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青山却作捧心颦”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青山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未来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崩崖:象征着自然的无情与变幻。
-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坚韧,亦有忧伤之意。
- 烟火:代表了人间的温暖与生活的气息。
- 沧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鹤:象征着自由、长寿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山却作捧心颦”中的“捧心”指的是什么?
- A. 轻松的心情
- B. 忧愁的心情
- C. 快乐的心情
-
“几时高处见层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期盼
- C. 满足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作品相比,李清照的词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辛弃疾则更关注壮阔的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呈现出宋词的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