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饱食无功愧汗青,
灯前顾影叹伶俜。
马衰犹养疑知路,
龟久当捐为不灵。
腰下徒誇绶若若,
镜中何止发星星。
石帆回首初非远,
要及清秋斸茯苓。
白话文翻译
吃饱了却无所作为,心中对不起这青天白日。灯下独自照影,感叹自己孤零零的境遇。马虽然衰老仍然养着,是否知道前行的路在哪里?龟虽长寿也该舍弃,因为它不再灵活。腰间的绶带徒有其表,镜中何止白发如星。石帆回首往事并不遥远,仍需在清秋时节去采摘茯苓。
注释
字词注释:
- 饱食:吃饱了。
- 汗青:指历史或时间,常用作“汗青难忘”。
- 顾影:照着自己的影子。
- 伶俜:形容孤单无依。
- 马衰:指老马,暗喻年老。
- 龟久:长寿的龟,象征长久的生命。
- 绶:绶带,古代官员的象征。
- 茯苓:一种中药材,象征收获。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马”和“龟”常用来象征年老与衰退,暗含人生的无常与落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其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陆游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以及对个人价值的反思。生活的困境与社会的变迁,让他时常感到愧疚与孤独。
诗歌鉴赏
陆游的《饱食》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诗的开头就展现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虽然吃饱了,但却无所作为,令人感到愧疚。这种愧疚感像一把无形的刀划过他的心灵,令人不安。接下来,诗人通过灯前独自照影的情景,深入探讨了孤独与失落。这种自我反省的行为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困惑。
“马衰犹养疑知路,龟久当捐为不灵。”这一句中,马与龟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即使是衰老的马,仍然不确定能否找到出路,长寿的龟却也要被抛弃,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质疑。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镜子中的白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最后,诗人回首往事,感叹曾经的种种,呼唤在清秋时节去收获茯苓,象征着对生活的期望与追求。这一结尾带有一丝希望,暗指即使身处困境,也应勇敢面对未来。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诗意的境界中感受到陆游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饱食无功愧汗青:虽然吃得饱,却无所作为,心中感到对不起这段光阴。
- 灯前顾影叹伶俜:在灯光下独自照着影子,感叹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 马衰犹养疑知路:年老的马仍然在养着,不知道前面的路在哪里,暗示了对未来的迷茫。
- 龟久当捐为不灵:长寿的龟也该舍弃,因为它已失去灵活。
- 腰下徒誇绶若若:腰间的绶带只是表面上的荣耀,实际上并无实质意义。
- 镜中何止发星星:镜中看到的白发如星星般闪烁,象征着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石帆回首初非远:回首过去的经历并不遥远,暗示着对往事的追忆。
- 要及清秋斸茯苓:希望在清秋时节能去采摘茯苓,象征着对未来的期盼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马与龟的对比,展现生命的不同状态。
- 拟人:马和龟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隐喻:镜中的白发隐喻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通过对比与隐喻,诗人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对孤独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饱食:象征物质的满足,但反映内心的空虚。
- 灯前影:象征孤独与自省。
- 马与龟:象征生命的不同阶段与状态。
- 绶带:象征名利与表面光鲜,实则空洞。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茯苓:象征希望与未来的收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饱食无功”意指: A. 吃得好
B. 吃得饱但无所作为
C. 感到愧疚 -
“灯前顾影”描绘的情景是: A. 与人共饮
B. 独自反省
C. 外出游玩 -
“马衰犹养疑知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生命的无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在诗歌中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陆游的《饱食》更强调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的作品则常常涉及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与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