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翱文》

时间: 2025-02-04 16:21:57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

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

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

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

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

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

呜呼!

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

奈何今之人不忧也?

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

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白话文翻译:

我最初读了李翱的三篇《复性书》,认为这其中阐述了中庸的道理。智者当然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而愚者即使读了也无法明白,这也没什么可强求的。我又读了与韩侍郎的荐贤书,认为李翱因为时代的困境而感到愤懑,因而如此恳切地希望能被推荐,然而这也未必是事实。韩侍郎被认为是秦汉时期侠义之士中最杰出的一个,他也善于评价他人。最后我读了李翱的《幽怀赋》,然后放下书本,叹息不已,心中感慨万千,竟然不自觉地又重读了一遍。可惜,李翱没有生在今天,无法与我交往;我也遗憾自己没有生在他那个时代,能够与他共同探讨。往昔的李翱一代,有道德并且能文的人,莫过于韩愈。韩愈曾经写过赋,只不过羡慕二鸟的光荣,叹息自己没有那样的时机罢了。他的心中若是追求光荣与充实,就不会再发出这样的感叹。李翱的赋却是“众嚣嚣而杂处”,成了叹息老去而心中不甘的表现,忧虑自己行道的艰难。又奇怪神尧凭一支队伍便能统一天下,后世的子孙却无法以天下之力来征服河北,因而忧心忡忡。唉!如果当时的君子都能转变那种对老去的叹息,转为对李翱所忧之心的关注,那唐朝的天下又怎会有动乱与亡国呢?然而李翱幸好没有生于现在,若他见到当今的状况,忧虑必将更加深重。奈何当今的人们却没有忧虑呢?我行走在世间,见到的人许多,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像李翱那样忧虑,剩下的都是光荣与满足的人。听到忧世之言,要么认为其为狂人,要么视其为病态之人,不怒则笑可叹。唉!那些在位者不愿自忧,还禁止他人忧虑,真是可叹啊!

注释:

  • 复性书:李翱所作的书,阐述了中庸的道理。
  • 韩侍郎: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 幽怀赋:李翱所作的赋,表达了他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 神尧:指尧帝,古代传说中的明君。
  • 河北:古代地名,常被用来象征权力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书法家。他以散文和诗词闻名,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读李翱文》写于景祐三年,作者通过对李翱的作品的阅读,表达了对李翱才华的赞赏以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作品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反思,饱含情感。

诗歌鉴赏:

欧阳修在《读李翱文》中,流露出对李翱深切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他通过阅读李翱的作品,感受到其中的中庸之道,认为智慧的人能够理解这一思想,而愚者则无法领会。文中提到的韩愈,也正是与李翱并称的才子,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人精神的追寻与向往。

此外,欧阳修对当时社会的忧虑与不满也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他对现代人的冷漠和不忧的态度感到失望,认为人们应该具备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忧虑。通过对比古今,他认为李翱的忧虑是可贵的,反映出他对正义与道德的追求。

整首诗在结构上自成一体,情感深邃而丰富,显示了欧阳修深厚的文学造诣与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我开始阅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
  • “曰此中庸之义疏尔”:认为书中阐述了中庸的道理。
  • “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智者自然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愚者即使读了也无法明白。
  •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又读了与韩侍郎的荐贤书。
  • “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认为李翱因时代困境而愤懑。
  • “最后读幽怀赋”:最后读了李翱的《幽怀赋》,表达内心的感慨。
  • “奈何今之人不忧也?”:然而如今的人们却没有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光荣”和“饱”比作人内心的追求。
  • 对仗:文中多处使用对仗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描写,赋予他们更深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李翱的敬仰与对当今社会的忧虑。作者通过对古代文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与对道德的追求,彰显了文学与思想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李翱:象征才华与理想的追求。
  • 中庸:代表一种平和、理智的处世态度。
  • 幽怀:表达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 光荣与饱:象征人们对成就与满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欧阳修在文中提到读了哪三篇作品?

    • a) 《复性书》
    • b) 《幽怀赋》
    • c) 《荐贤书》
    • d) 《春秋》
  2. 欧阳修对当今人的态度是:

    • a) 赞赏
    • b) 忧虑
    • c) 冷漠
    • d) 轻蔑
  3. 李翱的“幽怀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虑
    • c) 愤怒
    • d) 讽刺

答案:

  1. a) 《复性书》;b) 《幽怀赋》;c) 《荐贤书》
  2. b) 忧虑
  3. b) 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韩愈的《师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欧阳修与韩愈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士人精神的追求,但欧阳修更倾向于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而韩愈则更强调道德与义务。

参考资料:

  • 《欧阳修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相关诗句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下一句是什么

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上一句是什么

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下一句是什么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上一句是什么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下一句是什么

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上一句是什么

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下一句是什么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上一句是什么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下一句是什么

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上一句是什么

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下一句是什么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上一句是什么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下一句是什么

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上一句是什么

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下一句是什么

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上一句是什么

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下一句是什么

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上一句是什么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下一句是什么

曰:此《中庸》之义疏尔。上一句是什么

曰:此《中庸》之义疏尔。下一句是什么

智者诚其性,上一句是什么

智者诚其性,下一句是什么

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上一句是什么

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下一句是什么

不作可焉。上一句是什么

不作可焉。下一句是什么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上一句是什么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下一句是什么

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上一句是什么

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下一句是什么

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上一句是什么

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下一句是什么

亦未必。上一句是什么

亦未必。下一句是什么

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