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岁愈贫戏咏》

时间: 2025-01-27 04:12:16

谢事贫过筮仕初,归装仅有一柴车。

笥衣尽典仍耽酒,囷米无炊尚买书。

涧底饱观苗郁郁,梦中聊喜蝶蘧蘧。

商山几许功名事,老子如今却笑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岁愈贫戏咏
作者:陆游 〔宋代〕

谢事贫过筮仕初,
归装仅有一柴车。
笥衣尽典仍耽酒,
囷米无炊尚买书。
涧底饱观苗郁郁,
梦中聊喜蝶蘧蘧。
商山几许功名事,
老子如今却笑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调侃和洒脱。
“我在辞官后生活愈加贫困,回家时唯有一辆柴车。”
“衣服都典当出去了,依然沉迷于酒中。”
“米仓里没有米可煮,倒是还在买书。”
“在山涧底下,看着苗木茂盛,心中暗自欣喜。”
“梦中看到美丽的蝴蝶,感到快乐。”
“商山的功名利禄又算什么,老夫如今却对这些事情嗤之以鼻。”


注释:

  • 谢事:辞去官职。
  • 筮仕:指占卜和做官,表明其曾经做官的经历。
  • 笥衣:指衣物,可能用来比喻生活的贫困。
  • 囷米:米仓,囷是指储藏粮食的地方。
  • 涧底:指山涧的底部,常用于描写自然环境。
  • 苗郁郁:形容植物生长茂盛。
  • 蝶蘧蘧:形容蝴蝶美丽而快乐的样子。
  • 商山:位于陕西,古代有许多文人追求功名,商山常常象征功名利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和爱国主义者。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和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他在经历了多次的仕途失意和国家的动荡后,选择辞官归隐。在贫困的生活中,他仍保持乐观的态度,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和对自然生活的珍惜。


诗歌鉴赏:

《开岁愈贫戏咏》是一首体现陆游人生哲学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自嘲,展现了他对物质贫乏的无所谓与内心的豁达。首联“谢事贫过筮仕初”直接交代了诗人的身份转变,从仕途到贫困,形成鲜明对比。而“归装仅有一柴车”则生动描绘了他归家时的窘迫状态,深刻反映了辞官后的生活。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用幽默的口吻记录了自己典当衣物以换酒的情景,显示出其对于生活的无奈与乐观。同时,尽管生活拮据,但他仍旧保持着对书籍的热爱,体现出一种精神追求。

在描写自然时,“涧底饱观苗郁郁”与“梦中聊喜蝶蘧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即使生活贫困,他依然能从大自然中找到乐趣,这种境界令人赞叹。最后,诗人以“老子如今却笑渠”作结,反映了他对功名的轻视,表达了对世俗荣华的看淡,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整首诗以轻松幽默的形式,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高远的志向和洒脱的处世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谢事贫过筮仕初:诗人辞去官职后,生活愈加贫困。
  2. 归装仅有一柴车:回家时仅有一辆装着少量物品的柴车,描绘出贫困的景象。
  3. 笥衣尽典仍耽酒:衣物都已典当,仍然沉迷于饮酒,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放纵。
  4. 囷米无炊尚买书:米仓里没有米可煮,但仍在买书,显示出对知识的追求。
  5. 涧底饱观苗郁郁:在山涧下欣赏茂盛的苗木,表露出对自然的热爱。
  6. 梦中聊喜蝶蘧蘧:梦中看到美丽的蝴蝶,心中感到快乐,显示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7. 商山几许功名事:提到商山的功名利禄,反映出对世俗的淡薄。
  8. 老子如今却笑渠:最后一句以自嘲的语气,强调自己对功名的轻视。

修辞手法:

  • 对比:贫困的生活与对知识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蝶蘧蘧”比喻生活的美好。
  • 夸张:通过幽默的口吻夸大自己的窘迫,形成一种反讽效果。

主题思想:

诗歌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洒脱和对功名利禄的淡薄,展现了其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车:象征着贫困与简朴的生活。
  • :代表生活的放纵与无奈。
  • :象征着知识和精神追求。
  • :象征着生命的旺盛与希望。
  • 蝴蝶:象征着美好与快乐的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陆游在诗中提到自己辞去的是什么职务?

    • A. 商人
    • B. 官职
    • C. 学者
  2. 诗人在贫困中仍然保持的爱好是什么?

    • A. 喝酒
    • B. 写诗
    • C. 买书
  3.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轻视
    • C. 追求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杜甫:两位诗人都经历了国家动荡和个人失意,但陆游在《开岁愈贫戏咏》中表现出一种自嘲的洒脱,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沉重,更多地探讨了社会问题与人道主义。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注》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