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

时间: 2025-01-26 00:19:32

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

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

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
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
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

白话文翻译:

昔日分别如同梦境一般,今天涯海角却意外重逢。
洞庭湖上秋月明亮,我尽情饮酒抒发愁苦的心情。
我赠你一把剑,上面刻有玉字,象征着延平的两条蛟龙。
送别你的情意难以尽述,书信寄往雁回峰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昔别:以前的分别。
  • 梦中:如梦似幻,形容分别时的模糊感。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 洞庭:指洞庭湖,以其美景及历史著称。
  • 纵酒:痛快地饮酒。
  • 愁容:愁苦的表情。
  • 赠剑:赠送一把剑。
  • 刻玉字:在剑上刻上美好的字句。
  • 延平:指延平郡,历史上著名的地方。
  • 蛟龙:传说中的龙,象征力量与气势。
  • 尽意:表达尽可能的情感。
  • 书及:写信寄给。
  • 雁回峰:指雁回峰,象征思念与寄托。

典故解析:

  • 剑与玉:古代赠剑常用于表达友情与信任,玉则代表美好与高尚。
  • 蛟龙:在古代文学中,龙是力量与权势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风格多样,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白与友人吕使君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不舍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文人之间的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是一首充满了李白个性与情感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以“昔别若梦中”引入,既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时间面前的脆弱。接着,诗人描绘了洞庭湖的秋月,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愁绪的氛围。此时,诗人选择了“纵酒开愁容”,通过饮酒来缓解心中的忧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赠剑刻玉字”则是诗中情感的高潮,李白以剑象征友谊,以玉字表达对吕使君的美好祝愿。这种赠送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寄托,体现了古人重视情谊的传统。

最后两句“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则道出了诗人的不舍与思念,雁回峰在此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李白的豪情与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他洒脱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别若梦中:回忆起以前的分别,就像做了一场梦,显得虚幻而遥远。
  2. 天涯忽相逢:在天涯海角竟然再次相逢,令人感到惊喜与意外。
  3. 洞庭破秋月:洞庭湖的秋夜,月光明亮,景色迷人,烘托出一种惆怅的氛围。
  4. 纵酒开愁容:诗人痛快地饮酒,借酒消愁,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放纵与无奈。
  5. 赠剑刻玉字:赠送一把剑,剑上刻有玉字,意味着高洁的情谊与美好的祝愿。
  6. 延平两蛟龙:象征着朋友的勇敢与气势,暗含对其未来的期望。
  7. 送君不尽意:对朋友的送别情意难以尽述,说明感情深厚。
  8. 书及雁回峰:把这份情感寄托在书信中,寄往雁回峰,象征着思念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别离比作梦,强调其虚幻感。
  • 对仗:如“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展现了诗的工整与对称美。
  • 意象:通过“洞庭”、“秋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愁苦而美丽的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李白洒脱的个性和对友情的珍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庭湖:象征自然美,体现了诗人的崇尚自然的情怀。
  • 秋月:代表着孤独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愁苦氛围。
  • :象征着友谊与豪情。
  • 雁回峰:寄托着思念与祝福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李白
    D. 王维

  2. 诗中赠送的物品是什么?
    A. 玉佩
    B. 剑
    C. 酒
    D. 帽子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爱情的思念
    B. 对人生的感慨
    C. 友情的珍重与不舍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 by 王维
  • 《送杜少府之任蜀》 by 王勃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赠友人》相比,李白的《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更为豪放,情感更为直接,展现了李白个性中的洒脱与豪情,而王维的作品则更注重意境与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