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潘氏积善堂》

时间: 2025-01-11 17:09:42

市义今无古孟尝,不图近见郑公乡。

布金地已成祇树,箪食人应遍翳桑。

身享九龄耆寿福,眼看五世子孙昌。

天公有耳长聪听,多少行碑在路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市义今无古孟尝,不图近见郑公乡。布金地已成祇树,箪食人应遍翳桑。身享九龄耆寿福,眼看五世子孙昌。天公有耳长聪听,多少行碑在路傍。

白话文翻译:

如今市场上不再有古代孟尝君那样的义士,没想到近来却看到了郑公的故乡。布施黄金的地方已经长满了祇树,用箪食救助的人应该遍布在桑树下。自己享受着九十岁的高寿福气,看着五代子孙繁荣昌盛。天公有着长长的耳朵,听得非常清楚,多少行善的碑文立在路旁。

注释:

  • 市义:指在市场上行义,古代孟尝君以养士著称,此处指古代的义士。
  • 孟尝:指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以养士闻名。
  • 郑公乡:指郑国的公乡,此处可能指某个行善的地方或人物。
  • 布金地:布施黄金的地方。
  • 祇树:佛教中的树名,象征布施。
  • 箪食:用箪(一种竹制容器)盛的食物,指简单的食物。
  • 翳桑:桑树下,指行善的地方。
  • 九龄耆寿:九十岁的高寿。
  • 五世子孙昌:五代子孙繁荣昌盛。
  • 天公有耳长聪听:比喻天公(上天)听得非常清楚。
  • 行碑:记载行善事迹的碑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梦桂,字子实,号潜斋,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游历或听闻某个地方或人物行善事迹后,有感而发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听闻或亲眼见到某个地方或人物行善积德的事迹后,感慨于世风日下,古代的义士不再,而今却有类似郑公那样的人物,因此作诗赞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孟尝君和郑公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行善积德的赞赏。诗中“布金地已成祇树,箪食人应遍翳桑”描绘了行善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行善者的敬仰。后两句“身享九龄耆寿福,眼看五世子孙昌”则表达了行善带来的福报,不仅个人长寿,子孙也能繁荣昌盛。最后一句“天公有耳长聪听,多少行碑在路傍”则暗示了天道酬勤,行善者的事迹被后人铭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市义今无古孟尝”: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缺乏古代孟尝君那样义士的感慨。
  2. “不图近见郑公乡”:意外地发现了类似郑公那样行善的地方或人物。
  3. “布金地已成祇树”:布施黄金的地方已经长满了象征布施的祇树。
  4. “箪食人应遍翳桑”:用简单的食物救助的人应该遍布在桑树下。
  5. “身享九龄耆寿福”:自己享受着九十岁的高寿福气。
  6. “眼看五世子孙昌”:看着五代子孙繁荣昌盛。
  7. “天公有耳长聪听”:比喻天公(上天)听得非常清楚。
  8. “多少行碑在路傍”:多少行善的碑文立在路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代孟尝君和郑公的对比,突出了行善的价值。
  • 象征:祇树象征布施,桑树象征行善的地方。
  • 比喻:“天公有耳长聪听”比喻天公(上天)听得非常清楚。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行善积德,表达了作者对行善者的敬仰和对行善带来的福报的肯定。

意象分析:

  • 祇树:象征布施,代表了行善的行为。
  • 桑树:象征行善的地方,代表了行善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孟尝”是指谁? A. 孟尝君 B. 孟子 C. 孟浩然 答案:A

  2. “布金地已成祇树”中的“祇树”象征什么? A. 布施 B. 财富 C. 智慧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郑公乡”是指什么? A. 郑国的公乡 B. 郑成功的故乡 C. 郑板桥的故乡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孟尝君传》:了解孟尝君的生平和事迹。
  • 《郑公传》:了解郑公的生平和事迹。

诗词对比:

  • 《孟尝君传》与《郑公传》:对比两位历史人物的行善事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何梦桂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古代义士传》:了解古代义士的生平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