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三桥步隐者》

时间: 2025-01-27 03:59:21

翠竹苍松贴屋牢,屋前径狭长蓬蒿。

蒲团坐久侵肌薄,柏子焚来结气高。

山雨湿蜗腥薜荔,野烟蔽鹊损樱桃。

终期脱迹相从去,参取玄微学郑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访三桥步隐者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翠竹苍松贴屋牢,
屋前径狭长蓬蒿。
蒲团坐久侵肌薄,
柏子焚来结气高。
山雨湿蜗腥薜荔,
野烟蔽鹊损樱桃。
终期脱迹相从去,
参取玄微学郑遨。

白话文翻译:

在翠绿的竹子和苍翠的松树环绕中,房屋显得格外紧凑;屋前的小路狭窄,被长长的蓬蒿挡住。坐在蒲团上久了,身体感觉到一阵薄弱的侵袭,点燃柏子香,气味浓郁而高远。山中细雨打湿了蜗牛,腥味弥漫在薜荔之间;野外的烟雾遮蔽了喜鹊,损坏了樱桃树。最终希望脱离世俗的纷扰,和隐者一起追求那玄妙的道理,学习郑遨的哲学。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竹:指青翠的竹子,象征着生命力和坚韧。
  • 苍松:指苍翠的松树,象征长寿和不屈。
  • 蒲团:一种坐垫,用于修行或静坐。
  • 柏子:指柏树的种子,通常用来焚烧以产生香气。
  • :蜗牛,常见于潮湿环境中。
  • 腥薜荔:薜荔是一种植物,腥味指潮湿的环境带来的气息。
  • 樱桃:樱桃树的果实,象征美好和丰收。
  • 郑遨:指古代隐士郑玄,代表高深的哲学和道理。

典故解析:
“郑遨”是指郑玄,在古代被视为博学多才的学者,诗中提到他是为了引出追求知识和理解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环境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清净、超脱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的开头用“翠竹苍松”描绘了隐者所处的环境,给人一种清幽、静谧的感觉。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将自己对隐者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细雨中,蜗牛、薜荔的描写,增添了环境的湿润和生机,同时也暗示了隐者生活中的清淡与孤独。蒲团的描写则展示了隐者的修行状态,柏子香的焚烧则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升华与净化,表现出隐者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终期脱迹相从去,参取玄微学郑遨”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最终追求,希望能与隐者一起追求更高深的哲学与道理。这种对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在纷繁世俗中寻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竹苍松贴屋牢”:描绘隐者居住的环境,强调自然的包围感。
  • “屋前径狭长蓬蒿”:说明小路狭窄被杂草覆盖,象征隐者的生活简朴。
  • “蒲团坐久侵肌薄”:形象地说明隐者久坐的状态,暗示身心的疲惫。
  • “柏子焚来结气高”:点燃柏子香,表示安静与修养的气氛。
  • “山雨湿蜗腥薜荔”:描绘自然环境中的细节,渲染雨后的氛围。
  • “野烟蔽鹊损樱桃”:表现隐者生活中外界的干扰与破坏。
  • “终期脱迹相从去”:表达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
  • “参取玄微学郑遨”:希望能学习更高深的道理,寻找精神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隐者的生活状态相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蜗牛和薜荔被赋予生动的形象,增添情感。
  • 对仗:如“翠竹苍松”“蒲团坐久”,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松:象征坚韧与生命力,代表隐士的高洁与不屈。
  • 蒲团:象征修行与内心的静谧,反映隐者的生活状态。
  • 柏子:象征精神的升华,传达一种追求高尚与清净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哪位?
    A) 孟子
    B) 郑玄
    C) 屈原
    D) 陶渊明

  2. “翠竹苍松贴屋牢”中的“翠竹”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生命力
    C) 痛苦
    D) 忍耐

  3. “参取玄微学郑遨”中的“玄微”指的是?
    A) 现实生活
    B) 深奥的哲理
    C) 普通知识
    D) 物质享受

答案:

  1. B) 郑玄
  2. B) 生命力
  3. B) 深奥的哲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董嗣杲的《访三桥步隐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现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董嗣杲侧重于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内心的追求,而陶渊明则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和细节描写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诗文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