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阁上置音声》

时间: 2025-01-25 23:39:52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

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

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层阁上置音声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
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
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白话文翻译:

在绚丽的筵席上,夕阳的景色渐渐移去,紫色的阁楼引来了夜晚的烟雾。
隔着楼栋,歌声与尘埃交融,舞影在台阶上连绵不断。
乐声从三个地方传来,宛如一根弦乐器在嘈杂中响起。
这景象与秦楼上不同,吹箫的声音空中回荡,仿佛在向仙人学习。

注释:

  • 绮筵:华美的筵席。
  • 紫阁:指紫色的楼阁,象征着高雅和宁静。
  • 歌尘:歌声与尘埃,形容歌声在空中飘荡。
  • 舞影:舞动的身影。
  • 声流:声音的流动。
  • :乐器,这里指管乐器。
  • 响乱:声音混乱、杂乱。
  • 秦楼:古代著名的楼阁,象征着音乐和美丽。

典故解析:

  • 秦楼:源于古代乐府诗,代表了美好音乐的象征。提到秦楼,暗指乐声中的空灵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和文化的繁荣。李世民在权力巅峰时期,常常举行盛大的宴会,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三层阁上置音声》描绘了一幅华丽而又富有层次感的音乐宴会场景,诗中融入了丰富的视觉与听觉意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开头两句“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以优美的画面引入,展示了宴会的华丽与夜晚的静谧,营造出一种高雅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则通过舞影与歌声的交融,表现出宴会上的热闹与欢快,仿佛能看到舞者轻盈的身姿和听到悠扬的歌声。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盛况的感慨与对简朴的向往。“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不仅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乐府诗,还传递出一种空灵的孤独感,暗示了尽管音乐如此美好,却仍难以触及心灵深处的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唐代盛世的繁华,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绮筵移暮景:华美的筵席在夕阳下变换着景色,传达出宴会的华丽和日暮的宁静。
    • 紫阁引宵烟:紫色阁楼引来了夜晚的烟雾,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环境。
    • 隔栋歌尘合:隔着楼栋,歌声和尘埃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音乐的渗透性和空间的交织。
    • 分阶舞影连:分层的台阶上,舞者的影子连绵不绝,生动地描绘了热闹的场面。
    • 声流三处管:声音从三个地方传来,显示出宴会的广阔和丰富的音乐元素。
    • 响乱一重弦:声音嘈杂而混乱,表现出音乐的复杂性。
    • 不似秦楼上:与秦楼的悠扬乐声形成对比,表达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吹箫空学仙:虽有美妙的音乐,却仍感到孤独,似乎在向仙人学习,传达出内心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秦楼的描绘与宴会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内心的孤独感。
    • 意象:运用“筵席”、“阁楼”、“歌声”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视觉与听觉效果。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繁华与热闹,同时也揭示了在喧嚣中追寻内心宁静的矛盾与渴望。

意象分析:

  • 筵席:象征着宴乐与人际交往。
  • 阁楼:代表着高雅与隐秘的空间。
  • 歌声:传达出音乐的魅力与情感的交织。
  • 舞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青春的舞动。
  • 秦楼:一个理想化的音乐空间,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绮筵移暮景”中的“绮”字意思是: A. 华丽
    B. 简陋
    C. 奇怪
    D. 古老

  2. “不似秦楼上”的“秦楼”指代: A. 一座古代楼阁
    B. 一种乐器
    C. 一位仙人
    D. 一种舞蹈

  3. 诗中提到的“紫阁”象征: A. 热闹
    B. 安静
    C. 高雅
    D. 复杂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 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音乐与情感的交织。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世民的《三层阁上置音声》均展现了对音乐的热爱,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李世民则侧重于宴会的热闹与社会交往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世民诗文集》
  • 相关唐代文学研究论文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