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三日歌》
时间: 2025-04-28 02:4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三日歌
作者: 陆游 〔宋代〕
秋风戒寒雨三日,
空村无人暮萧瑟。
北窗书生万卷书,
齿豁头童真可惜。
轮囷新蟹黄欲满,
磊落香橙绿堪摘。
兴来尚能气吞酒,
诗成不觉泪渍笔。
士生蓬矢射四方,
扫平河雒吾侪职。
湖中隐士倘可逢,
握手与君谈至夕。
白话文翻译:
秋风来袭,寒雨持续了三天,
空荡的村庄里无人,黄昏时分显得格外萧瑟。
北窗边的书生读着万卷书,
可惜年老而牙齿脱落的他,仍有儿时的纯真。
轮囷的新鲜蟹黄快要丰盈,
新鲜的橙子绿得令人垂涎。
兴致起来的时候,仍能畅饮美酒,
写完诗篇不觉泪水沾湿了笔。
士人如蓬草一般四处奔波,
扫清河流的障碍是我等的职责。
如果能在湖中遇见隐士,
握手聊到天黑。
注释:
- 戒寒:警惕寒冷,指天气转冷。
- 萧瑟:形容景象冷清或悲凉。
- 齿豁:形容年老,牙齿脱落。
- 轮囷:圆圈,形容蟹壳的形状。
- 磊落:形容物品的散落,通常指果实。
- 气吞酒:形容豪饮的气势。
- 蓬矢:比喻士人如蓬草一般随风飘荡。
- 河雒:指河流中的障碍物。
典故解析:
- 蓬矢:古代士人志向高远,四处奔波,象征他们的抱负与理想。
- 隐士:隐士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脱俗的生活选择,追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多表现爱国情怀、个人遭遇和生活哲学,风格朴实而深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常常感慨个人生活的无奈与时代的悲哀。诗中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
《雨三日歌》反映了陆游在秋雨连绵的日子里,面对无尽的寂寞与思索。开篇的“秋风戒寒雨三日”描绘出一种萧瑟的秋景,雨水渗透着诗人的内心,令人倍感孤独。接下来,诗中“北窗书生万卷书”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尽管年华已逝,牙齿脱落,但他仍然保持着童稚的纯真。这里不仅揭示了时间的流逝,还反映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中“轮囷新蟹黄欲满,磊落香橙绿堪摘”则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丰收的景象,带来一丝生活的乐趣和希望。尤其是在“兴来尚能气吞酒”中,诗人表达了对饮酒作诗的热爱,纵使泪水不觉沾湿笔尖,也无法抹去他内心的激情。
结尾提及“湖中隐士”,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与志同道合者分享心声,展现了他对友谊和精神交流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友谊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风戒寒雨三日”:描绘了连绵的秋雨和寒风,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空村无人暮萧瑟”:无人之境,夕阳西下,孤独感加重。
- “北窗书生万卷书”:书生虽有文采,却也显得孤单。
- “齿豁头童真可惜”:年老而失去纯真的感觉,让人感到惋惜。
- “轮囷新蟹黄欲满”:蟹黄饱满,象征着丰盈和生活的美好。
- “磊落香橙绿堪摘”:新鲜水果的描绘,展现出生活的另一面。
- “兴来尚能气吞酒”:饮酒作诗的豪情,体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诗成不觉泪渍笔”:创作过程中的感动,情感的流露。
- “士生蓬矢射四方”:士人的理想虽远大,但也充满艰辛。
- “扫平河雒吾侪职”:他们的责任是扫清阻碍,追求理想。
- “湖中隐士倘可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期望与志趣相投者交流。
- “握手与君谈至夕”:愿意与人分享思想,直至夜幕降临。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人比作“蓬矢”,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如“泪渍笔”表现诗人的感动。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雨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体现了对学习、生活和友谊的珍视。尽管岁月流逝,诗人仍然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秋风与寒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书生:象征着知识追求者,体现了对文化的崇敬。
- 蟹黄与香橙: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喜悦,展现了人间的美好。
- 隐士:象征着理想中的安宁与思想的交流,代表着对内心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天气状况是怎样的?
- A. 晴天
- B. 雨天
- C. 雪天
-
“北窗书生”的“书生”指的是什么人?
- A. 农民
- B. 学者
- C. 商人
-
诗人希望与谁交流?
- A. 孩子
- B. 隐士
- C. 商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的《雨三日歌》与杜甫的《秋夕》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陆游更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悲苦。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