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

时间: 2025-01-27 03:59:42

一点白如雪,顶黏丝数茎。

沙边行有迹,空外过无声。

高柳巢方稳,危滩立不惊。

每看闲意思,渔父是前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点白如雪,顶黏丝数茎。
沙边行有迹,空外过无声。
高柳巢方稳,危滩立不惊。
每看闲意思,渔父是前生。

白话文翻译:

这只白鹭如同雪花一般洁白,头上粘着几根细丝。
在沙滩边走过,留下清晰的脚印,而在空中飞过却没有任何声音。
高高的柳树下,它的巢安稳地搭着,危险的滩涂上它也毫不惊慌。
每当看到它悠闲的神态,我不禁想起前世的渔夫。

注释:

  • 一点白如雪:形容白鹭的羽毛洁白如雪。
  • 顶黏丝数茎:指白鹭的头部有几根细丝状的羽毛。
  • 沙边行有迹:在沙滩上留下了脚印。
  • 空外过无声:飞在空中没有一点声响,形容白鹭的轻盈。
  • 高柳巢方稳:在高高的柳树上搭建的巢显得安稳。
  • 危滩立不惊:在危险的滩涂上站立却不感到惊慌。
  • 每看闲意思:每当看到它悠闲的样子。
  • 渔父是前生:让我联想到前世的渔夫,表达一种人生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字子明,号惭愧庵主。他的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徐照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背景可能是在一个清晨或黄昏,作者在某个水边或沙滩上,看到白鹭悠闲自得的身影,因而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渔夫前生的联想。

诗歌鉴赏:

《鹭鸶》是一首描写白鹭的诗,诗中通过对白鹭形态、动作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生机。开头两句“一点白如雪,顶黏丝数茎”,生动地描绘了白鹭的形象,白色的羽毛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纯净,而“顶黏丝数茎”则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

接下来的两句“沙边行有迹,空外过无声”,则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白鹭在地面行走时留下的痕迹与在空中飞翔时的无声无息,突显了白鹭的优雅与灵动。此时,白鹭的形象已不仅仅是鸟类的象征,更是一种自由、宁静的生活状态的体现。

最后两句“高柳巢方稳,危滩立不惊”,不仅描写了白鹭栖息的环境,还暗示了其内心的安定和从容。诗的结尾“每看闲意思,渔父是前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仿佛在说,白鹭的悠闲正是渔父前生的写照,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以白鹭为核心,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点白如雪:白鹭的羽毛非常洁白,给人以清新、纯净的感觉。
  2. 顶黏丝数茎:描写白鹭头部的几根羽毛,增添了生动的细节。
  3. 沙边行有迹:它在沙滩上行走,留下了可见的足迹,表现出它的活动轨迹。
  4. 空外过无声:飞翔时没有发出声音,显示其轻巧与安静。
  5. 高柳巢方稳:在高高的柳树上安稳地栖息,表现出白鹭的安全感。
  6. 危滩立不惊:即使在危险的滩涂上也不显得慌张,反映出它的淡定与从容。
  7. 每看闲意思:每当看到白鹭的悠闲状态,便引发了诗人的感慨。
  8. 渔父是前生:诗人将白鹭的悠闲与前世的渔夫相联系,表现对生命轮回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鹭比作雪,增强了其洁白的形象。
  • 对仗:如“行有迹”与“过无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赋予白鹭“悠闲”的特质,增加了情感的表现。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白鹭的优雅与从容,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鹭:象征纯洁、高雅,代表着自然的和谐美。
  • 沙滩:象征着生命的轨迹与过往,展现了生活的痕迹。
  • 高柳:象征安稳与安全,反映出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
  • 渔父:象征着自然与人类劳动的结合,暗示人生的轮回与宿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鹭在空中飞过时有什么特点? A. 发出声音
    B. 无声
    C. 速度很快
    D. 身体笨重

  2. 诗中提到的“渔父”象征什么? A. 思乡
    B. 自由
    C. 轮回与宿命
    D. 忍耐

  3. 诗人如何描绘白鹭的形象? A. 高大威猛
    B. 轻盈优雅
    C. 野性难驯
    D. 体型庞大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鹭洲头夜泊》(张志和)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徐照的《鹭鸶》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人生感悟,但徐照更侧重于细腻的描绘与对生灵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情感与历史的沉思。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通史》
  • 《徐照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