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炊猿藤径树下
作者: 杨万里〔宋代〕
径仄旁无地,林开忽有天。
丹枫明远树,黄叶暗鸣泉。
苔锦银枪灶,芦茸玉帐毡。
从军古云乐,乞与个山川。
白话文翻译:
这条小径曲折狭窄,旁边再也没有空地,树林间忽然开阔,看到了一片蓝天。
枫树在远处显得分外明亮,黄叶在微风中暗暗伴着泉水的声响。
苔藓像锦缎般铺在灶台上,芦苇像玉帐一样覆盖在地面。
军中古乐悠扬动听,希望能与这自然山川共融。
注释:
字词注释:
- 径仄:小路曲折狭窄。
- 旁无地:旁边没有空地。
- 林开忽有天:树林间忽然开阔,看到蓝天。
- 丹枫:红色的枫树。
- 鸣泉:泉水发出的声音。
- 苔锦:苔藓像锦缎一样美丽。
- 银枪灶:灶台上的苔藓如银枪般闪亮。
- 芦茸:芦苇的茸毛。
- 玉帐毡:像玉一样的帐篷和毡子。
典故解析: 诗中多次提及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尤其是“从军古云乐”,暗指与士兵生活和自然的融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闻名,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注重生活的真实感受。
创作背景: 该诗成于作者放逐期间,表达了他在自然中寻找乐趣和自由的心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寄托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野炊的场景为主线,结合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首句“径仄旁无地”描绘了一条曲折的小路,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幽静与宁静,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中,丹枫的鲜艳与黄叶的淳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季节的变迁与自然的和谐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赋予了每一个自然元素以生动的生命,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那沁人心脾的秋风和清澈的泉水声。
最后两句则将诗的主题提升至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军旅生活的反思。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潜藏着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径仄旁无地:描绘小路的狭窄,暗示出偏远的环境。
- 林开忽有天:突显林间的开阔,象征希望与自由。
- 丹枫明远树:用色彩对比强调自然的美丽。
- 黄叶暗鸣泉:黄叶与泉水的结合,营造出和谐的自然音景。
- 苔锦银枪灶:用比喻手法描写灶台的景象,显示出细腻的生活情趣。
- 芦茸玉帐毡:进一步展示自然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 从军古云乐:引入军旅生活的元素,形成对比与反思。
- 乞与个山川:表达与自然融合的愿望,提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修辞手法:
- 比喻:苔锦、玉帐等比喻自然景物,增强视觉效果。
- 对仗:诗中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泉水“鸣”象征自然的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径:象征生活的曲折与艰难。
- 枫:代表秋天的美丽与短暂。
- 叶:象征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 泉:代表清新和活力。
- 苔:象征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 芦:象征柔软与包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丹枫”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美丽
C. 夏天的热烈 -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苔锦”在诗中用来描绘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自然的美丽
C. 军旅的乐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杨万里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杨万里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人情,而王维则倾向于哲理的思考。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对自然的不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