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到扬州十载余,画桥雨过月模糊。
后皇庙里花何在,炀帝隄边柳亦枯。
陂麦青青嘶乱马,城芜冉冉落群乌。
人生聚散愁无尽,且小停鞭向酒罏。
白话文翻译:
我重返扬州已经十多年了,雨后画桥的景色在月光下显得模糊不清。
后皇庙里的花不知道在哪里,炀帝的堤边柳树也已经枯萎。
田边的麦子青青,马儿嘶鸣,城里的杂草慢慢地聚集成群的乌鸦飞落。
人生的聚散愁苦无尽,暂且停下马鞭,向酒罐倾斜。
注释:
- 重到:再次来到。
- 十载余:十年多。
- 画桥:指扬州的画舫桥,风景名胜。
- 模糊:不清晰,朦胧。
- 后皇庙:供奉已故皇帝的庙宇。
- 炀帝:指隋炀帝,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
- 隄边:堤坝边。
- 陂麦:田边的麦子。
- 嘶乱马:马的嘶鸣声乱作一团。
- 城芜:指城内的杂草。
- 冉冉:慢慢地。
- 落群乌:指成群的乌鸦落下。
- 聚散:人们的相聚与分离。
- 愁无尽:忧愁无穷无尽。
- 酒罏:酒罐。
典故解析:
- 炀帝: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以奢华和暴政著称,诗中提到的“炀帝隄边”意指他的统治下的衰败与荒凉。
- 后皇庙:指的是祭奠历史上皇帝的庙宇,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诗词描写风景与人情著称,风格清丽而富有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作者重返扬州时,感慨人生的聚散与时光的流逝。扬州在历史上曾是繁华的都市,而时至今日,已是沧桑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景物和感情,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扬州》这首诗通过描绘扬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聚散的感慨。开篇提到重返扬州,时光的流转让人感到惆怅,十年的光阴仿佛一瞬间过去,画桥在雨后显得朦胧,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已变得模糊。接着,诗人提及后皇庙的花和炀帝的柳树,暗示历史的衰败与无常,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令人感到惋惜。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田野的清新与城市的落寞形成对比,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乡村与城市的景象,马儿嘶鸣、乌鸦落群的画面透出一股静谧而又哀伤的氛围。最后一句“且小停鞭向酒罏”,则是对人生无尽愁苦的一种逃避与解脱,表达了诗人对酒的依赖与对生活的哲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到扬州十载余:诗人重返扬州,已过去十多年,感慨时光流逝。
- 画桥雨过月模糊:雨后的画桥在月光下显得模糊,暗示美好回忆的朦胧。
- 后皇庙里花何在:追问昔日的繁华,后皇庙的花已不知所踪。
- 炀帝隄边柳亦枯:提到炀帝的统治,柳树的枯萎象征着历史的衰败。
- 陂麦青青嘶乱马:田野的麦子青青,马儿嘶鸣,展现生机与活力。
- 城芜冉冉落群乌:城市杂草丛生,乌鸦成群落下,反映城市的荒凉。
- 人生聚散愁无尽:感叹人生的相聚与离散,愁苦无尽。
- 且小停鞭向酒罏:暂时停下马,向酒罐倾斜,寻求片刻的解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陂麦青青”和“城芜冉冉”,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历史的衰败与个人的感伤结合,营造出深刻的情感基调。
- 拟人:将柳树的枯萎与人情的变迁相联系,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画桥:象征美好的回忆与往昔的繁华。
- 后皇庙:代表历史的沧桑与对过去的追思。
- 柳树: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流逝。
- 麦子:象征生命的生机与希望。
- 乌鸦:代表凋零与衰败,映衬城市的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汪元量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后皇庙”代表什么? A. 繁华的市井
B. 祭奠历史皇帝的庙宇
C. 大自然的景观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人生的无奈与逃避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感慨与自然的热爱。
- 杜甫《春望》:描绘国破家亡的愁苦,与本诗有相似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扬州》与《春望》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但《扬州》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春望》则更具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