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九锁山·龙洞 林景熙 〔宋代〕 云湿林腥隐右扉,不知何代有龙归。 却疑此洞地无底,下挟沧溟作雨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云雾湿润,林木散发着腥气,隐藏着右边的门扉,不知是哪个朝代有龙归来。我怀疑这个洞穴深不见底,下面挟带着广阔的海洋,化作雨飞洒。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湿林腥:形容山中云雾湿润,林木散发着腥气。
- 隐右扉:隐藏着右边的门扉,指洞口。
- 龙归:传说中的龙归来,象征神秘和力量。
- 却疑:怀疑。
- 此洞地无底:形容洞穴深不可测。
- 下挟沧溟:下面挟带着广阔的海洋。
- 作雨飞:化作雨飞洒,形容洞穴深处的神秘景象。
典故解析:
- 龙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秘和力量的象征,常与帝王和吉祥相联系。这里提到“龙归”,可能暗示着洞穴的神秘和古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南宋末年至元初的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感慨。这首诗描绘了九锁山的龙洞,通过神秘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惊叹和对历史的沉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了对安定和祥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九锁山龙洞的描绘,展现了神秘而壮观的自然景象。首句“云湿林腥隐右扉”,以云雾和林木的腥气形容山中的湿润和古老,隐喻着洞穴的神秘。次句“不知何代有龙归”,引入了龙的传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后两句“却疑此洞地无底,下挟沧溟作雨飞”,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洞穴深不可测,仿佛下面挟带着广阔的海洋,化作雨飞洒,形象生动,令人遐想。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云湿林腥”形容山中的湿润和古老,“隐右扉”则指洞口隐藏在云雾和林木之中,增添了神秘感。
- 次句“不知何代有龙归”,引入了龙的传说,暗示洞穴的古老和神秘。
- 后两句“却疑此洞地无底,下挟沧溟作雨飞”,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洞穴深不可测,仿佛下面挟带着广阔的海洋,化作雨飞洒,形象生动,令人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下挟沧溟作雨飞”,将洞穴深处的景象比喻为挟带着广阔的海洋,化作雨飞洒,形象生动。
- 夸张:“此洞地无底”,夸张地描绘了洞穴的深不可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九锁山龙洞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诗中神秘的意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湿林腥:形容山中的湿润和古老。
- 龙归:象征神秘和力量。
- 此洞地无底:形容洞穴深不可测。
- 下挟沧溟:下面挟带着广阔的海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归”象征什么? A. 神秘和力量 B. 安定和祥和 C. 历史和古老 D. 自然和奇观
-
诗中的“下挟沧溟作雨飞”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奇观的敬畏 B. 对历史的沉思 C. 对安定和祥和的向往 D. 对神秘和力量的追求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林景熙的《游九锁山·龙洞》与杜甫的《望岳》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林景熙的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林景熙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