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史》

时间: 2025-01-11 10:17:38

万石躬行不读书,公孙张禹号名儒。

诗书何罪工发冢,自是诸生爱颔珠。

意思解释

读汉史

原文展示:

万石躬行不读书,公孙张禹号名儒。
诗书何罪工发冢,自是诸生爱颔珠。

白话文翻译:

万石(指万石的士人)身体力行却不读书,公孙和张禹被尊称为名儒。
诗书有什么罪过而导致被抛弃,自古以来,学子们都喜爱那些耀眼的珠宝。

注释:

  • 万石:古代对士人的尊称,这里指那些不读书而专注于实践的人。
  • 躬行:亲自实践,身体力行。
  • 公孙:公孙弘,汉代著名的儒者。
  • 张禹:张禹也是汉代的名儒,与公孙弘齐名。
  • 诗书:指诗文和书籍,代表文化和学问。
  • :坟墓,这里指代被忽略的文化传承。
  • 诸生:指学子,读书人。
  • 颔珠:比喻美好或有价值的事物。

典故解析:

  • 公孙张禹:两位汉代的儒者,象征着当时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 身体力行: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与儒家重视的“知行合一”理念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特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常常借古讽今。

创作背景:在宋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不读书的士人的批评,同时也反思了文化传承的现状。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表面上看似是在讨论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万石躬行不读书”,让人想到那些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人,然而他们被赞美的同时,诗人却隐晦地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接下来的“公孙张禹号名儒”,则是对传统文化的追慕,暗示儒者的价值应当被重新评估。

最后两句“诗书何罪工发冢,自是诸生爱颔珠”更是直接点出诗书的价值,指出学子们对表面光鲜的追求,反映出一种对文化的偏见。整首诗从对比入手,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姜特立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万石躬行不读书”:指某些士人虽然实践出色,但缺乏文化知识。
    2. “公孙张禹号名儒”:提及历史上有名的儒者,强调他们的学识。
    3. “诗书何罪工发冢”:质疑诗书被忽视的原因,表达对文化的珍视。
    4. “自是诸生爱颔珠”:指出学生们更爱追求表面的光鲜,而非真正的文化。
  • 修辞手法:使用了比喻和对比,将实践与文化知识之间的差距进行对照,表达出对文化重视的期待。

  • 主题思想:反映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批判社会对表面光鲜的追求,呼吁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万石:象征身体力行的士人,代表务实。
    • 公孙张禹:象征文化传承的儒者,代表知识。
    • 诗书:文化的象征,代表传统智慧。
    • 颔珠:比喻表面的光鲜,象征对物质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石躬行不读书”中的“万石”指的是: A. 一种石材
    B. 士人
    C. 书籍
    答案:B

  2. “公孙张禹号名儒”提到的两位人物是: A. 文人
    B. 武将
    C. 名儒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颔珠”象征着: A. 文化
    B. 光鲜的表面
    C. 实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姜特立的《读汉史》更关注文化与实践的矛盾,而杜甫则在表现时局与个人命运的结合上更加深刻。两者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出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姜特立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