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竿翠竹拥山隅,时有风前一鸟呼。
公若来时罢箫鼓,尽收幽意入蓬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的幽静和自然的和谐美。翠绿的竹子在山角聚集,偶尔有一只鸟在风中鸣叫。如果你来这里时停止吹箫打鼓,便可以将这份幽静的美好尽数收进蓬壶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竿:形容竹子的数量非常多。
- 翠竹:青翠的竹子,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山隅:山的角落,指山的边缘。
- 风前:在风的前面,形容环境的宁静。
- 公:指的是朋友或尊敬的人。
- 罢:停止。
- 箫鼓:古代乐器,箫是吹奏乐器,鼓是打击乐器。
- 幽意:幽静的情感或意境。
- 蓬壶:古代传说中能装下美好事物的容器。
典故解析:
- 蓬壶:源于《山海经》中关于蓬莱的传说,理解为一个理想的境界,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是姜特立在南园中游玩时的创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以及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林景象为背景,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开篇“万竿翠竹拥山隅”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竹林图景,展示了自然的繁茂与和谐。接着“时有风前一鸟呼”则为诗增添了生动的细节,鸟鸣声在风中回荡,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气息。最后两句“公若来时罢箫鼓,尽收幽意入蓬壶”,则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朋友来到这里,放下世俗的喧嚣,沉醉于这幽静的自然中,收获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对生活的哲思。诗人通过对竹林与鸟鸣的描写,传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竿翠竹拥山隅:竹子众多且郁郁葱葱,形成了山角的自然屏障,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
- 时有风前一鸟呼:偶尔有鸟在风中鸣叫,增添了生动的气氛,体现出自然的生机。
- 公若来时罢箫鼓:如果你来到这里,能停止演奏乐器,表明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这一宁静的时光。
- 尽收幽意入蓬壶:将这份幽静的美好收纳,象征着对理想生活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拥山隅”形象地展现竹子的茂盛,似乎在保护着山的宁静。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繁忙与喧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竹:象征生机和希望,代表着自然的清新。
- 鸟:象征自由与灵动,表达自然生命的活力。
- 箫鼓:代表世俗的喧嚣,与自然的宁静形成对比。
- 蓬壶: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竿翠竹”中的“翠竹”指的是什么?
- A. 绿竹
- B. 黄竹
- C. 干竹
-
诗人希望朋友来时做什么?
- A. 吹箫
- B. 打鼓
- C. 停止音乐
-
“尽收幽意入蓬壶”的意思是?
- A. 收集美好情感
- B. 送走烦恼
- C. 享受喧嚣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在王维的《竹里馆》中,同样描绘了竹林的宁静,但更加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而在李白的作品中,则多了几分豪放与奔放,与姜特立的幽静之美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