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行赠范振》
时间: 2025-02-04 15:4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富春行赠范振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钱塘江北百里余,
涨沙不复生菰蒲。
沙田老桑出叶麤,
江潮打根根半枯。
八月九月秋风恶,
风高驾潮晚不落。
鼓声冬冬橹咿喔,
争凑富春城下泊。
君家茅屋并城楼,
不出山行不记秋。
越舶吴帆亦何故,
今年明年来复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北的景象,江水上涨,沙滩上再也无法生长菰蒲。沙田里的老桑树刚刚发出粗糙的叶子,江潮冲击着树根,使其半枯。八九月份的秋风恶劣,狂风高扬,潮水迟迟未落。鼓声在冬天传来,橹声在水面上荡漾,争相在富春城下停泊。你家那茅草屋和城楼并肩而立,若不出山行,就会忘记秋天的来临。越国的船只,吴国的帆船又为何在此?今年的明年又将如何?
注释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常生长于水边。
- 半枯:指树根受到冲击,部分枯萎。
- 驾潮:形容船只借助潮水的力量行驶。
- 鼓声冬冬:形容鼓声的响亮,似乎在召唤。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富春”指的是富春江,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河流。诗中提到的“君家茅屋”或许与作者的友人范振有关,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1120),字允和,号山人,南宋诗人,以其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尤其擅长山水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年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富春行赠范振》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北的自然环境,结合秋风、江潮等自然现象,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所提到的茅屋与城楼,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出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通过“秋风恶”和“鼓声冬冬”的对比,诗人展现了秋冬交替的时节变化,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凄凉的氛围。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诗人又引入了对越国吴帆的思考,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思索,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整首诗浑然一体,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又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钱塘江北百里余:介绍了地理位置,钱塘江北部的辽阔。
- 涨沙不复生菰蒲:描述涨水后沙滩的荒凉,反映自然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
- 沙田老桑出叶麤:描绘老桑树的生长情况,暗含年岁渐老。
- 江潮打根根半枯:江水冲击树根,象征着遭受外界侵扰的脆弱。
- 八月九月秋风恶:指出秋季的恶劣气候,表现出自然的严酷。
- 风高驾潮晚不落:描绘船只在风中艰难前行的场景。
- 鼓声冬冬橹咿喔:传达出水上交通的繁忙与市井生活的喧嚣。
- 争凑富春城下泊:描绘船只在富春城下集聚的景象。
- 君家茅屋并城楼:关心朋友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人情味。
- 不出山行不记秋:暗示远离世俗的宁静生活。
- 越舶吴帆亦何故:思考船只的来去,象征着流动的时光。
- 今年明年来复去:对未来的思考与无奈,传达出对人生浮沉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八月九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江潮打根”来比喻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
- 拟人:将鼓声与橹声拟人化,使景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迁的感慨及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钱塘江:象征着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流动。
- 秋风:代表着时节的变迁,人们内心的感受。
- 茅屋:象征着简朴与宁静的生活状态。
- 越舶吴帆:象征着往来的流动与无常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菰蒲”是什么? A. 一种水生植物
B. 一种树木
C. 一种花朵 -
诗中哪个自然现象表现了秋天的到来? A. 江潮
B. 秋风
C. 鼓声 -
“不出山行不记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漠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牧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秋夕》与《富春行赠范振》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秋夕》更多地表达了孤独与无奈,而《富春行赠范振》则融合了自然与友情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晁补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