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中怀友生 栖蟾 〔唐代〕 荔枝江上立,望北几思量。 隔海无书札,前年在汉阳。 瘴村人起早,铜柱象揩光。 居此成何事,寻君过碧湘。
白话文翻译:
站在荔枝江边,向北望去,心中多次思量。 隔着大海,无法传递书信,前年还在汉阳。 瘴气弥漫的村庄里,人们早早起床,铜柱上的象形图案闪闪发光。 住在这里,我成就了什么?为了寻找你,我将穿越碧湘。
注释:
- 荔枝江: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附近的邕江。
- 望北:向北望去,可能指思念远方的友人或故乡。
- 书札:书信。
-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唐代为军事重镇。
- 瘴村:指南方多瘴气的村庄。
- 铜柱:古代南方民族的图腾柱,上面常有象形图案。
- 象揩光:象形图案被擦拭得闪闪发光。
- 碧湘:指湘江,因水色碧绿而得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栖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多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诗人在南方边陲之地,望着北方,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诗中“荔枝江上立,望北几思量”描绘了诗人孤独地站在江边,向北望去,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隔海无书札,前年在汉阳”则表达了诗人因地理阻隔而无法与友人通信的无奈,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后两句“瘴村人起早,铜柱象揩光”描绘了南方边陲的景象,而“居此成何事,寻君过碧湘”则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友人的追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荔枝江上立,望北几思量”:诗人站在荔枝江边,向北望去,心中多次思量,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 “隔海无书札,前年在汉阳”:诗人因地理阻隔而无法与友人通信,回忆起前年在汉阳的时光,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 “瘴村人起早,铜柱象揩光”:描绘了南方边陲的景象,瘴气弥漫的村庄里,人们早早起床,铜柱上的象形图案闪闪发光。
- “居此成何事,寻君过碧湘”:诗人对现状不满,为了寻找友人,决心穿越碧湘。
修辞手法:
- 拟人:“铜柱象揩光”中的“揩光”赋予了铜柱以人的动作,使其显得生动。
- 对仗:“荔枝江上立,望北几思量”中的“立”与“思量”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枝江:象征着南方边陲的地理位置。
- 望北:象征着对远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
- 瘴村:象征着南方边陲的艰苦环境。
- 铜柱象揩光:象征着南方民族的文化特色。
- 碧湘: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追寻和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荔枝江上立”中的“荔枝江”指的是什么地方? A.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附近的邕江 B. 广东省广州市附近的珠江 C. 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湘江 D. 湖北省武汉市附近的长江
-
诗中“隔海无书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故乡的眷恋 C. 对现状的不满 D.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铜柱象揩光”中的“铜柱”象征着什么? A. 南方民族的文化特色 B. 北方民族的文化特色 C. 西方民族的文化特色 D. 东方民族的文化特色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故乡的思念。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栖蟾《南中怀友生》: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战乱中的社会现实,而栖蟾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栖蟾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