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时间: 2025-04-29 04:38:43

人人学道慕腥膻。

嗜酒迷花罪孽缠。

心慕腥膻伤物命,意生贪爱损根源。

唯论药术矜能解,岂信金科秘妙玄。

如悟本空休歇去,一齐放下学修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作者: 谭处端 〔元代〕

人人学道慕腥膻,
嗜酒迷花罪孽缠。
心慕腥膻伤物命,
意生贪爱损根源。
唯论药术矜能解,
岂信金科秘妙玄。
如悟本空休歇去,
一齐放下学修仙。

白话文翻译

全诗表述了对于追求道理和修行的思考。人们都在学习道理,却往往被世俗的欲望(腥膻之物)所吸引;沉迷于酒色,罪恶缠身。内心对这些欲望的追求,最终会伤害生命,损害根本。只有通过药术才能得以解脱,然而金科玉律的神秘并不可依赖。如果能够领悟到本质的空无,就应当放下这些执念,专心修道成仙。

注释

  • 腥膻: 指肉类的腥味和膻味,比喻世俗的欲望。
  • 嗜酒迷花: 形容沉迷于酒色之中。
  • 贪爱: 对物质的贪欲和爱恋。
  • 药术: 医药和术数,指借助科学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 金科秘妙: 指复杂的学问和深奥的道理。
  • 本空: 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强调修行的悟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元代诗人,少有文名,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以道教哲学为基础,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修行的道路。

创作背景

《瑞鹧鸪》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诗歌探讨人性及其欲望的影响,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诗歌鉴赏

《瑞鹧鸪》通过对世俗欲望的批判,表达了对修道之路的向往。诗中多次提到“腥膻”和“嗜酒迷花”,传达出一种对物质欲望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精神信仰时,常常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也使得“唯论药术矜能解”的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强调了智慧和修行的重要性。

诗的最后两句“如悟本空休歇去,一齐放下学修仙”,则是对全诗思想的升华,提倡一种超越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诗人通过淡化欲望、放下执念,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哲学,也与当时社会倡导的修身齐家理念相契合。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与修道之间矛盾的独特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人学道慕腥膻: 反映出人们表面上追求道理,实际上却向往世俗的享乐。
  • 嗜酒迷花罪孽缠: 描述了沉迷于酒色的状态,揭示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 心慕腥膻伤物命: 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渴望会导致生命的伤害。
  • 意生贪爱损根源: 指出贪欲的产生会损害生命的根本。
  • 唯论药术矜能解: 强调借助智慧和技术才能得到解脱。
  • 岂信金科秘妙玄: 质疑那些复杂的道理是否真的可信。
  • 如悟本空休歇去: 如果能领悟到空无,就应当停止追求欲望。
  • 一齐放下学修仙: 提倡放下物质欲望,专心修行成仙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对比世俗的诱惑与修道的追求,增强了情感的对立感。
  • 比喻: 将欲望比作腥膻,形象化了物质对人的伤害。
  • 排比: 多次使用“唯论”“岂信”等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力度。

主题思想

整体来看,《瑞鹧鸪》探讨了人性中的欲望与追求的矛盾,倡导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境界的重要性。诗人在批判世俗的同时,也提供了修道的思路,展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腥膻: 作为欲望的象征,暗示世俗的诱惑。
  • 酒花: 代表享乐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判断。
  • 药术: 象征智慧和解脱之路。
  • : 代表事物的本质,强调超越物质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人人学道慕腥膻”中“腥膻”指的是什么? A. 道理
    B. 物质欲望
    C. 自然景色
    D. 生命

  2. 诗中提到的“唯论药术”主要强调什么? A. 物质生活
    B. 科学与智慧
    C. 酒色
    D. 道德修养

  3. 这首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A. 追求物质
    B. 修身养性
    C. 政治批判
    D. 个人情感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诗中强调酒的豪放与享乐,而谭处端则反思这种享乐的后果,表现出更深层的哲理思考,风格也更趋向内省和沉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集》
  • 《道教与中国文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