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赋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0:48:05

下上严婺路,往来苕霅舟。

何胜百篇咏,不啻十年游。

志愿终渔钓,经蹊熟鹭鸥。

清风慕唐汉,高友得孙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赋二首 其二 赵蕃 〔宋代〕 下上严婺路,往来苕霅舟。 何胜百篇咏,不啻十年游。 志愿终渔钓,经蹊熟鹭鸥。 清风慕唐汉,高友得孙刘。

白话文翻译:

我沿着严州到婺州的路途上下奔波,乘着小舟在苕溪和霅溪间往来。 这些经历足以让我写出上百篇的诗作,不亚于十年的游历。 我的最终愿望是像渔夫一样垂钓,熟悉那些鹭鸥的习性。 我仰慕唐朝和汉朝的清风,结交了像孙权和刘备这样的高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严婺路:指严州(今浙江建德)到婺州(今浙江金华)的路途。
  • 苕霅舟:指在苕溪和霅溪(均在今浙江境内)上的小舟。
  • 何胜:多么足以。
  • 不啻:不止。
  • 渔钓:指隐居生活。
  • 经蹊:经常走的小路。
  • 清风:指清高的风范。
  • 高友:指高尚的朋友。

典故解析:

  • 孙刘:指三国时期的孙权和刘备,这里用作比喻,表示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作者在游历浙江一带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贤人的仰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浙江一带的游历经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深切向往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诗中“下上严婺路,往来苕霅舟”描绘了作者奔波的旅途,而“何胜百篇咏,不啻十年游”则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后两句“志愿终渔钓,经蹊熟鹭鸥”和“清风慕唐汉,高友得孙刘”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下上严婺路,往来苕霅舟”描绘了作者在浙江一带的游历路线,通过具体的地点和交通工具,展现了作者的旅途生活。
  • 第二句“何胜百篇咏,不啻十年游”表达了作者在游历中获得的丰富灵感和创作成果,强调了游历对创作的重要性。
  • 第三句“志愿终渔钓,经蹊熟鹭鸥”抒发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渔钓”和“鹭鸥”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
  • 末句“清风慕唐汉,高友得孙刘”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贤人的敬仰,通过“清风”和“高友”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才能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友得孙刘”中,将结交的朋友比喻为孙权和刘备,强调了朋友的品德和才能。
  • 对仗:如“下上严婺路,往来苕霅舟”中,通过上下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通过描绘游历经历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严婺路:具体的地点,象征着作者的游历路线。
  • 苕霅舟:具体的交通工具,象征着作者的旅途生活。
  • 渔钓:隐居生活的象征。
  • 鹭鸥: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象征。
  • 清风:古代贤人的象征。
  • 高友:品德和才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严婺路”是指哪两个地方之间的路途? A. 严州到婺州 B. 严州到苏州 C. 婺州到苏州 D. 严州到杭州

  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哪种生活的向往? A. 官场生活 B. 隐居生活 C. 商业生活 D. 学术生活

  3. 诗中的“高友得孙刘”是指作者结交了什么样的人? A. 品德高尚的人 B. 商业伙伴 C. 学术同好 D. 官场朋友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夜赋二首 其二》与苏轼的《赤壁赋》都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隐居生活的向往,而苏轼的赋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