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报慈山门 何澹 〔宋代〕
翠屏一匝梵王城, 白练两条功德水。 百鸟争巢高树枝, 似闻佛法心欢喜。
白话文翻译:
环绕着翠绿屏风的是梵王的城池, 两条如白练般的河流象征着功德之水。 高高的树枝上百鸟争相筑巢, 仿佛听闻佛法而心生欢喜。
注释:
- 翠屏:形容山峦如翠绿的屏风。
- 梵王城:指佛教圣地,梵王是佛教中的神祇。
- 白练:形容水流如白色的丝带。
- 功德水:佛教中指具有净化和加持作用的水。
- 百鸟争巢:形容鸟儿们争相在树上筑巢。
- 似闻佛法:仿佛听到了佛法的教诲。
- 心欢喜:内心感到喜悦和满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澹,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佛教文化影响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佛教圣地景象,通过自然景物与佛教元素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访问某佛教圣地时,被那里的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所感染,从而产生了创作灵感。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佛教圣地的宁静画面。首句“翠屏一匝梵王城”,通过“翠屏”和“梵王城”的结合,形象地勾勒出了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神秘。次句“白练两条功德水”,以“白练”形容水流,赋予了水以神圣的象征意义。后两句“百鸟争巢高树枝,似闻佛法心欢喜”,则通过百鸟争巢的生动场景,表达了自然界万物对佛法的感应和内心的喜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屏一匝梵王城”:翠绿的山峦环绕,形成了一座梵王的城池,这里既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佛教圣地的象征。
- “白练两条功德水”:两条如白练般的水流,象征着佛教中的功德之水,具有净化和加持的作用。
- “百鸟争巢高树枝”:高高的树枝上百鸟争相筑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 “似闻佛法心欢喜”:仿佛听到了佛法的教诲,内心感到喜悦和满足,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翠屏”比喻山峦,用“白练”比喻水流,形象生动。
- 拟人:百鸟争巢的场景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能感受到佛法的喜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的自然景物与佛教元素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宁静状态。
意象分析:
- 翠屏:象征着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神秘。
- 白练:象征着佛教中的功德之水,具有净化和加持的作用。
- 百鸟争巢: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对佛法的感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翠屏”指的是什么? A. 山峦 B. 水流 C. 建筑物
- “白练两条功德水”中的“功德水”在佛教中具有什么作用? A. 净化和加持 B. 装饰 C. 饮用
- 诗中的“百鸟争巢”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B. 鸟类的竞争 C. 建筑的繁忙
- “似闻佛法心欢喜”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佛法的敬仰 B. 内心的宁静 C. 喜悦和满足
答案:1. A 2. A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与何澹的《报慈山门》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禅宗的思想。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何澹的《报慈山门》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前者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后者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佛法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何澹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佛教文化与文学》:探讨佛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