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润玉笼绡》
时间: 2025-01-26 00:28: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
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
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
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
晚风菰叶生秋怨。
白话文翻译:
轻柔的玉色纱衣笼罩着,檀香扇子倚靠在身旁。
绣花的圈子上仍留有淡淡的脂香。
如同石榴心般的情思在空中叠起,舞裙的红色随风飘荡,
艾草的枝头应当压制了我愁苦的发髻。
午后的梦中千山万水,窗前的阴影如一支箭。
香瘢渐渐褪去,露出红丝腕子。
隔着江水,听那雨声中,有人正在思念,
晚风吹过菰叶,带来了秋天的怨愁。
注释:
- 润玉:指一种轻柔的玉色,形容纱衣的颜色。
- 笡樱:檀香木制成的扇子,散发芳香。
- 绣圈:指绣花的饰品或衣物,带着香气。
- 榴心:形容内心如石榴般层叠,表达复杂的情感。
- 艾枝:艾草的枝条,通常用作驱邪和辟邪。
- 窗阴一箭:窗户的阴影如同一支箭,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流逝。
- 香瘢:指香气萦绕的痕迹。
- 秋怨:秋天的怨愁,表达对离别或失落的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 1070—1130),字文英,号良卿,宋代词人,擅长小令,词风清丽婉约。他的作品常常描绘闺情、乡愁,情感细腻而深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踏莎行·润玉笼绡》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年代,词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世界。
诗歌鉴赏:
《踏莎行·润玉笼绡》是吴文英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邃的情感。整首词以“润玉笼绡”为开篇,轻柔而富有诗意,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午后独自倚靠在窗前,思绪万千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柔美与内心的愁苦。
“榴心空叠舞裙红”,将内心的复杂情感与舞裙的轻盈结合,仿佛在诉说着对爱情的渴望,又夹杂着一丝忧伤。接着“艾枝应压愁鬟乱”,将生活中的琐碎与内心的愁苦巧妙结合,展现出女子在生活中挣扎的状态。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情感逐渐深入,表现出对远方人的思念与秋天的怨愁,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吴文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柔情与孤独,展示了他对女性心理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润玉笼绡:以“润玉”形容轻柔的纱衣,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
- 檀樱倚扇:描绘了女子的优雅与清丽,檀香扇子更添一份恬静。
- 绣圈犹带脂香浅: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女子的妆容与情感的余韵。
- 榴心空叠舞裙红:将情感比作舞裙,轻盈而又复杂。
- 艾枝应压愁鬟乱:艾枝象征着驱邪与压制,暗示内心的愁苦。
-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显时间流逝的无情。
- 香瘢新褪红丝腕:描绘了细腻的女子之美,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伤感。
- 隔江人在雨声中:远离的人在雨中,营造出浓厚的思念氛围。
- 晚风菰叶生秋怨:晚风与菰叶的结合,带来了季节的变迁与情感的愁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物象结合,如“榴心空叠”比作舞裙,形象生动。
- 拟人:窗阴如箭,赋予了静物以生命,使情感更加鲜活。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女子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及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基调,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润玉:象征柔美与精致。
- 艾枝:象征驱邪与内心的压抑。
- 秋怨:象征思念与失落。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状态,也寓意着社会对女性情感的压抑与孤独,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文英
D. 白居易 -
“榴心空叠舞裙红”中的“榴心”主要象征: A. 甜蜜的爱情
B. 复杂的情感
C. 失落的心情
D. 快乐的童年 -
诗中提到的“艾枝”主要寓意: A. 美丽
B. 驱邪与压制
C. 爱情
D. 忧愁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更为直白,而吴文英则以细腻的描写见长。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虽然同样充满情感,但风格更为豪放,与吴文英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李清照词集》
- 《吴文英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