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玉炉香》

时间: 2025-01-25 23:41:47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意思解释

更漏子·玉炉香

作者: 温庭筠 〔唐代〕

原文展示: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白话文翻译:

香气从玉炉中散发,红色的蜡烛泪滴,映照着画堂中的秋思。
她的眉毛淡薄,鬓发已然稀疏,漫长的夜晚让被褥显得寒冷。
梧桐树下,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竟不知离愁正是如此苦楚。
一片片的叶子,一声声的雨滴,空荡的台阶一直滴到天明。


注释:

  • 玉炉香:香炉,用玉制成,散发出香气。
  • 红蜡泪:蜡烛滴下的蜡,形似泪滴,形容烛光和情感的交融。
  • 眉翠薄:形容女子的眉毛细薄,显得愁苦。
  • 鬓云残:鬓发稀疏,形容女性的衰老或失落。
  • 梧桐树:古时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的树木。
  • 三更雨:指深夜时分的雨声,象征孤独与思念。

典故解析:

  • 梧桐树与离愁:古代诗词中,梧桐常与离别、孤寂等情感相联系,反映诗人内心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字飞卿,号竹溪,唐代著名词人,擅长五言、七言诗及词,风格清丽婉约。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是晚唐诗词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更漏子·玉炉香》写于温庭筠的晚年,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往日情感的追忆与对秋夜孤独的感受,体现出唐代文人对情感细腻的表达。


诗歌鉴赏:

《更漏子·玉炉香》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念的词作。开篇以“玉炉香”引入,营造出一种典雅而又清幽的氛围。红蜡泪的描写,除了表现烛光的摇曳不定,也隐含着内心情感的波动。接着,诗人描绘了女子的容貌与心境,眉翠薄和鬓云残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孤独的加深。

尤其是“梧桐树,三更雨”这一句,利用自然意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突出了离愁的苦楚。整首词通过一叶叶的落叶和一声声的雨滴,展现了夜的漫长和思念的深沉,最终以“空阶滴到明”来结束,传达出一种无尽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温庭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人间情感的复杂与细腻,令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浓烈的思念与孤独,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炉香,红蜡泪:开头描绘香炉和蜡烛,营造出柔和的氛围,暗示内心的思念。
  2. 偏照画堂秋思:烛光照亮画堂,引发秋天的思绪,表现出主人公的思念。
  3. 眉翠薄,鬓云残:细致描写女子的容颜,反映时间的流逝与忧虑。
  4. 夜长衾枕寒:夜晚漫长,被褥寒冷,增加了孤独的感觉。
  5. 梧桐树,三更雨:夜深时分的雨声与梧桐树的意象交织,暗示离别的愁苦。
  6. 不道离情正苦:强调离愁的痛苦,却在静默中显现。
  7. 一叶叶,一声声:通过形象化的描写,传达出雨滴的声音与孤独的感觉。
  8. 空阶滴到明:意象的延续,表现出思念的绵长与无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蜡泪”比喻蜡烛的泪滴,增添情感色彩。
  • 拟人:雨声似乎在诉说离别的苦楚,使自然与情感交融。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离愁与孤独,表现出深沉的思念与对往昔的追忆。通过自然意象与细腻情感的结合,使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爱情的向往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炉:象征着高雅与清香,也暗示着内心的柔情。
  • 红蜡:象征着温暖的情感和思念的热烈。
  • 梧桐树:常作为离别的象征,体现孤独的情感。
  • :象征着泪水与思念,增添了诗的哀愁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更漏子·玉炉香》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温庭筠
    C. 杜甫
    D. 白居易

  2. “一叶叶,一声声”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叶子飘落
    B. 雨声滴落
    C. 诗人的孤独
    D. 秋天的景色

  3. 诗中哪个意象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 A. 玉炉
    B. 红蜡
    C. 梧桐树
    D. 画堂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与思念,但通过更为直接的语言展示情感的深度。
  • 《春江花月夜》:用自然景象表现人间情感,意境更加辽阔,但同样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诗词研究》
  • 相关学术论文及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