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时间: 2025-01-11 10:07:29

老去长争一寸阴,良辰物色负幽襟。

中秋素月偏离毕,九日黄花未散金。

蓓蕾不妨供小摘,茱萸聊复伴孤斟。

重阳何必今朝是,从此篱边日访寻。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重阳
作者: 曾几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老去长争一寸阴,良辰物色负幽襟。
中秋素月偏离毕,九日黄花未散金。
蓓蕾不妨供小摘,茱萸聊复伴孤斟。
重阳何必今朝是,从此篱边日访寻。

白话文翻译:

人老了总是争取一些时间,良辰美景却常常与我无缘。中秋的明月已经渐渐远去,重阳时节的黄花尚未凋零。蓓蕾虽然不多,仍可以摘来几朵,茱萸也可以陪伴我独自斟酒。重阳节何必非得是今天呢?从今往后我将在篱笆边慢慢寻觅。

注释:

  • 争一寸阴:争取时间,寸阴指短暂的时间。
  • 良辰物色:美好的时光却与我无缘,物色指寻找。
  • 素月:明亮的月亮,指中秋之月。
  • 九日黄花:指重阳节时盛开的菊花。
  • 蓓蕾:未开放的花蕾。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常用来佩戴。
  • 孤斟:独自饮酒。

典故解析:

重阳节,又称重阳,是中国传统节日,日期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等习俗,象征着避邪和长寿。诗中提到的“茱萸”与“黄花”都是重阳节的象征,表达了对节日习俗的追思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生卒年不详),字子期,号静斋,宋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后,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节日的思考,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歌鉴赏:

《重阳》一诗通过对时间的思索和对节日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首句“老去长争一寸阴”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接下来的句子通过描绘中秋明月和重阳黄花,传达出对节令流转的敏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时光的短暂。

诗中提到的“茱萸”和“蓓蕾”,不仅是节日的象征,也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虽然现实中蓓蕾不多,诗人依然可以自摘自饮,表现了他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状态。最后一句“重阳何必今朝是”则是一种超脱与豁达的态度,表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坦然接受。

整首诗洋溢着淡淡的忧伤与宁静,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透露出一种哲学的思考和人生态度,展现了宋代文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去长争一寸阴”: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老去的人总是想争取时间。
  2. “良辰物色负幽襟”:美好的时光与我无缘,幽襟意指内心的情怀。
  3. “中秋素月偏离毕”:中秋的明月渐渐远去,寓意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4. “九日黄花未散金”:重阳的黄花尚未凋谢,象征着节日的延续。
  5. “蓓蕾不妨供小摘”:即使花蕾不多,仍可以采来几朵,体现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6. “茱萸聊复伴孤斟”:茱萸的陪伴增添了孤独饮酒的情趣。
  7. “重阳何必今朝是”:重阳节的意义不在于特定的时间,而在于内心的情感。
  8. “从此篱边日访寻”:诗人将在篱边慢慢寻觅,暗示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阴影,暗示其无形却又真实的存在。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黄花、茱萸等象征着重阳节传统,承载着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和节日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重阳节,寓意长寿与美好。
  • 茱萸:传统节日的象征,寓意驱邪避害。
  • 蓓蕾:象征希望与新生,尽管短暂却依旧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去长争一寸阴”中的“寸阴”指什么? A. 一寸的阴影
    B. 时间
    C. 年龄

  2.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长寿
    B. 幸福
    C. 财富

  3. “重阳何必今朝是”的意思是? A. 重阳节只在今天
    B. 重阳节的意义在于内心
    C. 重阳节不重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秋兴八首》

诗词对比:

  • 曾几的《重阳》与杜甫的《秋兴八首》都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曾几更关注节日的文化内涵,而杜甫则更多地抒发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在情感基调上,曾几的诗更显得宁静和豁达,而杜甫的诗则带有更多的悲沉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传统节日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