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送崔子向之宣州谒裴使君》

时间: 2025-04-29 10:21:23

楚思入诗清,晨登岘山情。

秋天水西寺,古木宛陵城。

琴匣应将往,书车亦共行。

吾知江太守,一顾重君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岘山送崔子向之宣州谒裴使君》
作者:皎然 〔唐代〕

楚思入诗清,晨登岘山情。
秋天水西寺,古木宛陵城。
琴匣应将往,书车亦共行。
吾知江太守,一顾重君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崔子时的情感。诗中提到,楚地的思绪在清晨的岘山上流淌,描绘着清新的早晨和对友人的思念。秋天的水西寺静谧而美丽,古老的树林环绕着宛陵城。诗人希望琴匣和书车能一起前行,寓意着对友人的祝福和陪伴。最后,诗人提到江太守,表达了对朋友崔子的重视和钦佩。

注释:

  • 楚思:指楚地的思绪或情感,楚地在古代以其文化和风景闻名。
  • 岘山:位于今安徽省,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 水西寺:寺庙名,位于水西,环境清幽。
  • 宛陵城:指今安徽宣城,古称宛陵。
  • 琴匣:琴的箱子,这里象征着音乐与友情。
  • 书车:指书信或文书的运输工具,象征着书信往来。
  • 江太守:指江州的太守,可能是指裴使君,表示对其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希声,号白马。其诗风清新自然,以写景抒情见长,常与友人交游,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皎然送别崔子去宣州谒见裴使君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唐代社会繁荣,文人交游频繁,这首诗正体现了当时文人之间的友情与相互支持。

诗歌鉴赏:

《岘山送崔子向之宣州谒裴使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自然美的送别诗。全诗以清晨的岘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日的宁静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念与祝福。开头两句“楚思入诗清,晨登岘山情”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而富有诗意的境界,诗人在晨光中感受到楚地的思绪,仿佛与友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秋天水西寺,古木宛陵城”则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送别的氛围。水西寺的静谧和古木的苍翠,形成了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这段友情的珍视。最后两句“吾知江太守,一顾重君名”中,诗人提到江太守,表达了对裴使君的尊敬,同时也传达了对崔子的美好祝愿,期待他能够在裴使君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又有对友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气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思入诗清:楚地的思绪在我的诗中显得格外清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 晨登岘山情:清晨时分,我在岘山上,情感更加浓厚。
  • 秋天水西寺:描绘了秋天的水西寺,环境宁静。
  • 古木宛陵城:古老的树木环绕着宛陵城,增添了诗的厚重感。
  • 琴匣应将往:希望琴匣随行,象征着音乐与情谊。
  • 书车亦共行:书信也将一起送去,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
  • 吾知江太守:我了解江州的太守,表现出对裴使君的尊重。
  • 一顾重君名:他的一次关注就足以重视你的名声,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匣和书车作为友情的象征,富有深意。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物与情感交融,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展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岘山:象征着友谊的高远与清新。
  • 水西寺:代表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古木: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友谊的长久。
  • 琴匣与书车:象征着音乐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岘山”位于哪个省?

    • A. 江苏
    • B. 安徽
    • C. 浙江
    • D. 福建
  2. “吾知江太守”中的“江太守”是指哪位人物?

    • A. 裴使君
    • B. 崔子
    • C. 皎然
    • D. 许太守
  3. 诗中所描绘的季节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答案

  1. B. 安徽
  2. A. 裴使君
  3. C. 秋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更加强调壮阔的视野和豪情;而皎然的《岘山送崔子》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流露与友谊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