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仙林寺待班戏题》

时间: 2025-01-27 04:04:58

听尽钟鱼半月声,浪传移住竟何曾。

莫教少欠丛林债,更作今宵旦过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尽钟鱼半月声,浪传移住竟何曾。
莫教少欠丛林债,更作今宵旦过僧。

白话文翻译:

听到钟声和鱼鸣,已经过去半个月的时间,浪潮传来又带走的到底是什么呢?不要让自己在丛林中留下任何欠债,更要趁今夜早晨时分去拜访僧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钟鱼:钟声和鱼鸣,这里用以形容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 浪传移住:形容声音随着浪潮的流动而传递,意指时间的流逝。
  • 莫教:不要让。
  • 丛林债:指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的负担或债务,隐喻对世俗的牵绊。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丛林”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暗指在世俗生活中所需面对的纷繁与负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是“江南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诗人身处动荡的历史背景中,个人的情感被世俗的烦扰所困扰,故在诗中表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寓仙林寺待班戏题》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在描绘环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思与感悟。首句“听尽钟鱼半月声”,通过钟声与鱼鸣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悠远的意境,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浪传移住竟何曾”,则引发了对时间的哲学思考,声音的传递让人意识到事物的变化与人生的短暂。诗人在这里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究竟有多少东西是我们能够真正把握的?

接着,诗人以“莫教少欠丛林债”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在世俗生活中留下太多的负担与牵绊。这里的“丛林债”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反思,更是对情感的告诫。最后一句“更作今宵旦过僧”,则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与渴望,希望能在清晨时分去拜访僧人,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这一联结,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思考,也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听尽钟鱼半月声:诗人静静地倾听着寺庙的钟声与水中的鱼鸣,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
  2. 浪传移住竟何曾:声音如同浪潮般不断传递,隐喻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3. 莫教少欠丛林债:劝诫自己在生活中不要留下太多的负担,避免过多的世俗纠缠。
  4. 更作今宵旦过僧:期望在清晨时分去拜访僧人,寻求内心的宁静,象征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声音比作浪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拟人:声音“传”与“移住”,赋予声音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鱼鸣:代表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丛林:隐喻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世俗负担。
  • 僧人:象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钟鱼”指的是?

    • A. 钟声和鱼鸣
    • B. 钟声和鸟鸣
    • C. 鱼的叫声
    • D. 钟的回响
  2. “浪传移住”中的“浪”象征什么?

    • A. 幸福
    • B. 时间的流逝
    • C. 人际关系
    • D. 自然的力量
  3. 诗人希望在何时去拜访僧人?

    • A. 晚上
    • B. 下午
    • C. 早晨
    • D. 中午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
  • 王维的《终南山》:描绘山水与隐逸生活的诗作,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对比杨万里的作品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浪漫,而杨万里则更加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和,是一首值得品味与反复咀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