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五台盘山路上》

时间: 2025-01-27 03:30:47

八月中秋,空谷清幽。

驾轻车、梵境深求。

白云出岫,朝日平眸。

更碧峰回,碧峰转,载沉浮。

人神共仰,凡圣同游。

菩提树、根在心头。

眼前胜景,往昔闲愁。

任随风来、随风去,不停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 五台盘山路上
作者:张力夫

八月中秋,空谷清幽。
驾轻车梵境深求。
白云出岫,朝日平眸。
更碧峰回,碧峰转,载沉浮。
人神共仰,凡圣同游。
菩提树根在心头。
眼前胜景,往昔闲愁。
任随风来随风去,不停留。


白话文翻译:

在八月中秋的日子里,山谷清幽而宁静。我驱车穿行在深邃的梵境中。白云从山间飘出,朝阳映照着我的眼眸。更高的碧峰环绕着我,似乎在不断变化,承载着时光的沉浮。人和神共同仰望,凡人和圣者同游于此。菩提树的根系扎根在我的心头,眼前的美景让我忘却过去的忧愁。任凭风来风去,我不再停留。


注释:

字词注释:

  • 梵境:指佛教或道教的圣境,象征着一种超脱的境界。
  • :山间的云雾,通常指有山的地方。
  • 平眸:形容眼睛明亮而平静。
  • 沉浮:指事物的兴衰变化,生存的无常。
  • 菩提:佛教用语,指觉悟的智慧。

典故解析:

  • 菩提树:在佛教中,菩提树是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象征着觉悟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力夫,现代诗人,擅长表达自然风光与内心感悟。其诗作常融合哲理与情感,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一个清爽的中秋时节,诗人踏上五台山的盘山路,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人神共仰、自然与心灵合一的感悟。


诗歌鉴赏:

《行香子 五台盘山路上》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诗人在中秋的夜晚,走在五台山的盘山路上,四周的清幽与宁静让他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境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外部世界的美丽,更引发了内心的思索。

诗的开头,“八月中秋,空谷清幽”,立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令人心神安宁。接下来的“驾轻车梵境深求”,则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深处的探索与追求。白云的飘出与朝日的映照,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人神共仰,凡圣同游”中,诗人将人类与神灵的关系拉近,体现了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敬仰。菩提树根在心头,暗示着智慧与觉悟的扎根,强调了心灵的修行与成长。最后一句“任随风来随风去,不停留”,则彰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表明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背景下,融入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与自然的思考,赋予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八月中秋,空谷清幽:描绘了中秋节的时节,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驾轻车梵境深求: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深处宁静与智慧的探索。
  3. 白云出岫,朝日平眸: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画面生动而明亮。
  4. 更碧峰回,碧峰转,载沉浮:通过山峰的变化,反映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5. 人神共仰,凡圣同游: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和谐共处。
  6. 菩提树根在心头:暗示智慧与觉悟的内化,强调心灵的成长。
  7. 眼前胜景,往昔闲愁:对比当下的美好与过去的忧愁,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转变。
  8. 任随风来随风去,不停留:表达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增强诗意。
  • 对仗:如“人神共仰,凡圣同游”,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 象征:菩提树象征智慧,白云与朝日象征希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感悟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传达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空谷:象征宁静与清幽,代表一种理想的心境。
  2. 白云:象征自由与梦想,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3. 碧峰:象征高远与希望,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的追寻。
  4. 菩提树:象征智慧与觉悟,传达出内心的追求与成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A. 春节
    B. 中秋
    C. 端午
    D. 元宵

  2. 诗人驾轻车是为了寻求什么? A. 财富
    B. 名声
    C. 幸福
    D. 智慧

  3. 诗中“任随风来随风去,不停留”表达了什么态度? A. 追求名利
    B. 随遇而安
    C. 忍耐与坚持
    D. 对未来的焦虑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展现了对自然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 《登高》(杜甫):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行香子 五台盘山路上》《登高》(杜甫)都涉及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但前者更强调心灵的自由与洒脱,而后者则更多地反映出人生的沉重与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古典诗词选》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该诗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