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紫翠楼》

时间: 2025-01-27 05:42:28

水落溪声壮,天寒山色奇。

残云宿虚阁,驯鹭下清池。

簿领消豪气,功名负圣时。

凭高不胜叹,神武迫归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落溪声壮,天寒山色奇。
残云宿虚阁,驯鹭下清池。
簿领消豪气,功名负圣时。
凭高不胜叹,神武迫归期。

白话文翻译

水流退去,溪水的声音显得格外雄壮;天寒地冻,山色格外奇丽。
残余的云彩停留在空虚的阁楼上,驯服的白鹭降落在清澈的池塘边。
我身披薄领,豪情壮志已经消失,功名利禄却让我失去良机。
站在高处不禁感叹,英雄的归期已然临近。

注释

字词注释:

  • 水落:水位下降。
  • 溪声壮:溪水流淌的声音显得雄壮有力。
  • 残云宿虚阁:残留的云彩停留在空虚的阁楼上。
  • 驯鹭:驯服的白鹭,形容鸟儿安静优雅。
  • 簿领:薄薄的衣领,指诗人衣着的寒酸。
  • 消豪气:豪情壮志消退。
  • 功名负圣时:在圣明的时光里却未能获得功名。
  • 凭高不胜叹:站在高处不禁发出感叹。
  • 神武迫归期:英雄的归期已近,意指不得不回归现实。

典故解析:

  • 神武:可以理解为指代英雄或有作为的人物,表达对英雄归来的期待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词以豪放激昂、感情真挚著称,作品多涉及国事、家事、身世等,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登紫翠楼》写于陆游晚年,时值南宋国势衰微,陆游心系国家、怀才不遇,常感慨于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紫翠楼》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描写了水流退去与天寒山色的壮丽,展现了自然的雄浑与诗人心境的对比。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描绘残云和白鹭,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淡淡的忧伤,似乎在对过往的辉煌与现在的落寞进行反思。

后四句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无奈。薄衣的描写不仅是对自身困窘的自嘲,更是对年华流逝的感慨。诗人感受到的功名利禄的无常,正是其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最后,凭高叹息,既是对过往岁月的回眸,也是对未来归期的无奈感慨,表现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壮。

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国士的情怀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落溪声壮:水位降低,溪流的声音显得更加响亮,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2. 天寒山色奇:寒冷的天气中,山的色彩显得格外奇特,突显出环境的变化之美。
  3. 残云宿虚阁:残云停留在空荡荡的阁楼上,给人一种空虚的感觉。
  4. 驯鹭下清池:驯服的白鹭优雅地降落在清澈的池塘边,增添了诗的宁静氛围。
  5. 簿领消豪气:自己穿着薄衣,豪情壮志已然消失,反映出诗人的失落。
  6. 功名负圣时:在这个明智的时代却未能获取功名,让人感到遗憾。
  7. 凭高不胜叹:站在高处,感叹人生的无奈与沧桑。
  8. 神武迫归期:英雄的归期即将到来,暗含对现实的无奈与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自然景色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白鹭的降落赋予了温柔的意象,增添了诗的韵味。
  • 象征:薄衣象征着诗人的落魄,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失落,体现了陆游作为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 :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
  • :象征优雅与宁静。
  • 薄领:象征贫穷与落魄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登紫翠楼》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陆游
    D. 白居易

  2.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A. 繁花似锦
    B. 苍松翠柏
    C. 冷山寒水
    D. 烈日炎炎

  3. 诗中“簿领”指什么?
    A. 豪华的衣服
    B. 贫穷的衣着
    C. 文人的身份
    D. 武将的装扮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陆游的《登紫翠楼》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涉及登高望远,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赞美。然而,陆游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无奈,而王之涣则更偏向于一种豪情与壮志的展现。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显著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