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夜起对月怀斯无成父》

时间: 2025-01-11 03:02:27

雨落余雷风罢狂,二更江月照苍凉。

蓬窗白发醒无寐,感此虫鸣草岸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十夜起对月怀斯无成父 赵蕃 〔宋代〕 雨落余雷风罢狂,二更江月照苍凉。蓬窗白发醒无寐,感此虫鸣草岸旁。

白话文翻译:

雨后的雷声渐渐平息,风也停止了狂暴,二更时分,江上的月光照耀着苍凉的夜色。坐在简陋的船窗旁,白发苍苍的我醒来却无法入眠,感慨着这虫鸣声在草岸旁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余雷:雨后的雷声。
  • 罢狂:停止狂暴。
  • 二更:古代计时法,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 江月:江上的月亮。
  • 苍凉:形容景色凄凉。
  • 蓬窗:简陋的窗户,这里指船窗。
  • 白发:指年老。
  • 醒无寐:醒来却无法入睡。
  • 感此:感慨这。
  • 虫鸣:虫子的叫声。
  • 草岸旁:草丛旁的岸边。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象和诗人自身感受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著名诗人,与当时著名诗人陆游、杨万里等交往密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夜晚醒来,对着江上的月光,感慨时光流逝和自身境遇时所作。诗中通过雨后的宁静、江月的苍凉、虫鸣的哀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雨后夜晚的宁静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感慨。诗中的“雨落余雷风罢狂”一句,既描绘了雨后的宁静,又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二更江月照苍凉”则进一步以江月的苍凉来象征诗人内心的凄凉。最后两句“蓬窗白发醒无寐,感此虫鸣草岸旁”,则通过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虫鸣的哀婉,深化了诗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落余雷风罢狂”:雨后的雷声渐渐平息,风也停止了狂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 “二更江月照苍凉”:二更时分,江上的月光照耀着苍凉的夜色,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 “蓬窗白发醒无寐”:坐在简陋的船窗旁,白发苍苍的我醒来却无法入眠,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无眠。
  • “感此虫鸣草岸旁”:感慨着这虫鸣声在草岸旁回荡,通过虫鸣的哀婉,深化了诗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

  • 拟人:“风罢狂”将风拟人化,形容风停止了狂暴。
  • 象征:“江月照苍凉”中的“苍凉”象征诗人内心的凄凉。
  • 对比:通过雨后的宁静与虫鸣的哀婉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夜晚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落余雷:雨后的雷声,象征宁静。
  • 江月:江上的月亮,象征凄凉。
  • 蓬窗白发:简陋的船窗和白发,象征诗人的孤寂和年老。
  • 虫鸣:虫子的叫声,象征哀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二更”是指什么时间? A. 晚上七点到九点 B.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C. 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 D. 凌晨一点到三点

  2. 诗中的“江月照苍凉”中的“苍凉”象征什么? A. 宁静 B. 凄凉 C. 欢乐 D. 温暖

  3. 诗中的“蓬窗白发醒无寐”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宁静 C. 孤寂 D. 温暖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通过秋夜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感慨。
  • 杨万里的《小池》: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赵蕃的《二十夜起对月怀斯无成父》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感慨,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而陆游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