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春叶阑》
时间: 2025-04-27 13:04: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春叶阑 毛文锡 〔唐代〕
春叶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辉,梁间双燕飞。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叶子渐渐凋零,心中的恨意却愈发深切,花丛外传来子规鸟在月光下的啼鸣。 看不见心爱的人,梦境也难以依靠,只有红纱罩着的灯发出微弱的光。 偏偏在这美好的时节怨恨离别,庭院中的丁香花结满了千千结。 夜雾散去,晨霞闪耀,屋梁间的双燕飞舞。
注释
- 春叶阑:春天的叶子渐渐凋零。
- 春恨切:春天的恨意深切。
- 子规:即杜鹃鸟,常在春夜啼鸣,声似“不如归去”。
- 红纱一点灯:指夜晚点着的红灯,象征孤独和思念。
- 丁香千结:丁香花的花蕾紧密,象征心事重重。
- 宵雾散,晓霞辉:夜晚的雾气散去,晨霞开始闪耀。
- 梁间双燕飞:屋梁间的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象征恩爱和幸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文锡,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婉约、含蓄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诗中“子规啼月”、“红纱一点灯”等意象,都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孤独和哀愁。
诗歌鉴赏
这首《更漏子·春叶阑》以春天的夜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和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中“春叶阑,春恨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有对离别之痛的深刻体验。“花外子规啼月”一句,以子规的啼鸣象征离别的哀愁,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红纱一点灯”则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婉约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叶阑,春恨切:春天的叶子凋零,心中的恨意深切,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和对离别的痛苦。
- 花外子规啼月:花丛外子规鸟在月光下啼鸣,象征离别的哀愁和夜晚的孤寂。
- 人不见,梦难凭:看不见心爱的人,梦境也难以依靠,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痛苦。
- 红纱一点灯:夜晚点着的红灯,象征孤独和思念,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 偏怨别,是芳节:偏偏在这美好的时节怨恨离别,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庭下丁香千结:庭院中的丁香花结满了千千结,象征心事重重和情感的纠结。
- 宵雾散,晓霞辉:夜晚的雾气散去,晨霞开始闪耀,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 梁间双燕飞:屋梁间的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象征恩爱和幸福,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子规啼月”,将子规的啼鸣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象征:如“红纱一点灯”象征孤独和思念,“丁香千结”象征心事重重。
- 对比:如“梁间双燕飞”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夜晚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展现了唐代婉约诗的典型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叶阑:春天的叶子凋零,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子规啼月:子规的啼鸣在月光下,象征离别的哀愁和夜晚的孤寂。
- 红纱一点灯:夜晚点着的红灯,象征孤独和思念。
- 丁香千结:丁香花的花蕾紧密,象征心事重重和情感的纠结。
- 梁间双燕飞: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象征恩爱和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子规啼月”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离别的哀愁 C. 夜晚的宁静 D. 爱情的甜蜜
- “红纱一点灯”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孤独和思念 B. 光明和希望 C. 温暖和安慰 D. 美丽和浪漫
- 诗中“丁香千结”象征什么? A. 心事重重 B. 春天的美丽 C. 离别的痛苦 D. 爱情的甜蜜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李清照《如梦令》:以夜晚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毛文锡《更漏子·春叶阑》:两者都以春天为背景,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毛文锡的诗则更多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痛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毛文锡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详细解析了唐代诗人的作品,包括毛文锡的《更漏子·春叶阑》。